百年征程 英雄广州
“疍民”上岸
珠江辽阔的水域和纵横的河网,孕育了一个群体。他们在广州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炒田螺、艇仔粥、咸水歌……这些为群众所熟知的传统,都来自这些水上居民——“疍民”。他们或以小木船为家,或在靠岸水面架搭称为“水棚”的高脚小木屋栖身,个别在河中沙洲上建棚屋,称“疍家墩”。艇居、棚居和墩居,大都简陋狭小,不堪风雨。
水上居民上岸定居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后回国途经广州,专门关心过问水上居民境况,乘船视察黄沙、白鹅潭、沙面等处沿江一带水上居民的情况,在天字码头附近还到小艇上去看望他们。周恩来明确指示省、市负责同志要逐步帮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解决其就业和教育问题。
从1956年起,市委、市人委每年从地方财政拨出20万元,兴建住宅和工厂,解决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和就业问题。1959年,拨出200万元在河南基立村兴建水上居民住宅。1960年,广州成立水上居民住宅修建领导小组,对水上居民住宅修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分批上岸。《广州市水上居民住宅修建方案》和《关于水上居民上岸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政策相继出台,工作进一步明确化。1960年,尽管国家财政极其紧张,中央依然拨下1200万元专款,并调拨一批钢材、水泥、木材等计划物资,大力支持广州兴建水上居民住宅。滨江路、南园、素社、二沙头、石涌口、科甲冲、山村、如意坊、荔枝湾、马涌、东塱、猎德、同福东、大沙头和中山八路,一处处生活配套齐全的水上居民新村或住宅拔地而起。
1965年9月,广州市最大的水上居民住宅群——滨江新村落成。这个位于珠江河畔的住宅区有42幢3至6层的楼房,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还有配套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商店等。1971年,广州的水上居民全部搬迁上岸定居。水上居民告别“浮家泛宅”式生活,实现“上岸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