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出“高质量”④ | 一路狂飙的合肥,如何带飞都市圈?

长三角观察
+订阅

黑马城市合肥,又亮出新成绩单。

前不久,多地人口数据陆续出炉,在城市间激烈的“抢人大战”背景下,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据安徽交通广播,这一人口增量,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

大量人口人才“用脚投票”,是合肥近些年成功逆袭的一个生动写照。

要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人口体量小,合肥被调侃为“中国最大县城”,即使有着省会身份,合肥这座“江淮小邑”在省内也难以服众,遑论在全国的存在感。

曾经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合肥,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不断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合肥都市圈也成为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但与此同时,合肥都市圈也遭遇腹地被争夺的挑战。毕竟,被戏称为“徽京”的南京对皖东四市的影响颇深。在万亿城市集中的长三角,合肥都市圈该如何突围?

最牛产投城市,一路狂飙

在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合肥快速增“肥”。

自2005年提出“工业立市”以来,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当年的85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673.8亿元,GDP排名由当年的全国第75名,提高至全国第20名。

如今,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队涌入合肥,学习当地的“一路开挂”经验。当一双双眼睛再次打量这座城市时,“最牛风投城市”与“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两个关键词开始走入视野。

敢于押宝、善于投资,被民间解读为合肥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合肥引进京东方。当时,因国外液晶巨头大幅降价,京东方业绩受损,合肥拿出全市1/3的财政收入投资这一面板龙头企业,建设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

最初,这一“豪赌”还因其大手笔引发争议,而投资收益和配套企业的先后入驻,让“以引带投”的合肥模式扎下脚跟。

合肥还有三笔投资广受称赞。最早的要追溯到上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落地合肥,此后当地科教资源加速集聚,如今的合肥已是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在地之一。

近一些的2016年,合肥拿出100多亿元投资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企业,对当地形成内存芯片产业集群起到关键作用。

2020年,蔚来因现金流短缺而跌入低谷,合肥与其签订了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这次“紧急输血”,不仅成了蔚来的转折点,也加速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大众、比亚迪等一批产业巨头已经落子合肥。

图源:蔚来官网

图源:蔚来官网

连续押注产业投资成功,让合肥有了“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不过,对于这一标签,时任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回应说:“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

回过头看,确实如此。引入京东方时,合肥在争做全国家电制造中心,“屏”是家电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在新能源汽车大势下,蔚来落地合肥则有利于当地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当地媒体这样总结合肥的产投模式: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合肥形成了“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投资运作模式。在这一良性循环中,善于“察言观色”的合肥,多年来聚焦的主题无非八个字:“芯屏汽合”“急终生智”。

这八个字正是合肥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括。

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这八个字让合肥一路突飞猛进。据统计,2023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百亿产值工业企业新增6户、总数22户。上市发行和过会企业新增13户、总数82户,A股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1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6位。

图源: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

图源: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

三次跨越,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

无论在全国还是在省内,合肥的地理位置都基本居中。

在全国的版图中,合肥居中偏东,临江近海,起承东接西的作用;在安徽省内,合肥襟江近淮,联南通北,处于经济几何中心。这样的地理位置,给了合肥联系全省之便,也使之在1952年成为安徽省会。

成为省会的那一刻起,合肥就有了带领责任。70多年过去,如何加快省会合肥发展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并逐步融入长三角发展,仍然是长期以来安徽及合肥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

一组时间线、三次跨越,可以一窥安徽在这方面的安排和布局。

第一次跨越——省会经济圈概念构想提出与实施。2006年,“省会经济圈”概念首次提出。当时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

第二次跨越——由“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印发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提出经济圈总体规划构想。同年8月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

第三次跨越——推进“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2016年2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

同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就在前不久,合肥都市圈扩容的消息引发关注,六安市杭埠产业新城将发展成为合肥都市圈内重要的卫星城镇。此前,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全域、淮南的寿县、滁州的定远、六安的金安区及舒城县、马鞍山的含山县、芜湖的无为市、安庆的桐城市。

从“单枪匹马”到多次扩容后的“众木成林”,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史”,也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流的“带动史”。

目前,合肥都市圈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高铁加高速,已形成合肥连接周边城市的“1小时通勤圈”。去年,合淮合作区、合六经济走廊取得新进展,合肥与省内城市优势互补、链式协同的产业格局加快构建。今年,合肥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市际毗邻合作区建设水平,向“链主在合肥、链条在都市圈”的方向迈进。

合肥都市圈环线示意图

合肥都市圈环线示意图

全省火车头合肥,如何“破圈”发展

作为曾经“最没存在感的省会”之一,合肥近些年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22.7%提高到2021年的26.6%。这一指标的持续攀升,标志着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

在合肥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的同时,合肥都市圈也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向中西部延伸的重要枢纽和门户地区,合肥都市圈在省内乃至国家层面一直颇受关注。2019年12月,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加快合肥都市圈建设,强化与南京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不过,记者观察发现,长三角地区都市圈数量多,仅在目前已获批的14个国家级都市圈中,长三角地区就占据两席,分别是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且二者在核心城市及都市圈的经济体量方面均处领跑位置。地跨苏皖的南京都市圈,很久前就吸纳了芜湖、滁州、马鞍山等一批有实力的安徽城市,合肥都市圈的发展空间或将受到挤压。其中,马鞍山更是与南京深度融合,就在前不久,马鞍山市发布全面融入江苏省南京市的若干举措,并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马鞍山市委考核。

《长三角观察》杂志去年的一篇分析文章就指出,当前合肥都市圈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合作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链分工合作不足、公共服务同城化推进缓慢、协调推进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

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方面,上述文章分析称,合肥与同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南京、杭州等相比,合肥的经济体量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使合肥都市圈在周边都市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过,随着合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合肥都市圈并非完全处于劣势,合肥2023年成为长三角人口增量第一城即是一个鲜活的注脚。还有媒体曾指出,南京在皖东四市影响力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合肥与南京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二者可以协调联动,打造双城都市圈。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编制完成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安徽长江城市带科创实力和制造业能级。支持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细合肥都市圈各区域功能分工,推进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合滁合作园等建设。

未来,合肥都市圈的发展能否像合肥一样一路“狂飙”?

【策划】 侯小军

【统筹】 曹斯 胡念飞

【执行】 秦文纲 张哲

【采写】 南方+记者 朱红鲜 张晋

【海报】 丁薇薇

编辑 朱丹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