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湛江争先】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创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南方+

走进位于湛江的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育苗池里满是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原来,这是一尾尾刚成形的小虾苗在快速游动。育苗车间外,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团队正联合多家水产种业企业,开展南美白对虾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等研究……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据悉,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由广东海洋大学牵头建设,以种业水产为突破口,打造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联合体平台,为我国逐步解决南美白对虾种虾“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作为一所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高等学府,广东海洋大学始终立足“广东所需、海大所能、未来所向”,在制约海洋核心科技能力提升的基础问题上奋勇攻关,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探索涉海科学研究的“空白区”“深水区”,以科技创新助力地方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注入源源不绝的“蓝色动能”。

向海图强

打赢“蓝色种业”翻身仗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北纬20度海岸线上的湛江,拥有2万平方千米的蔚蓝海域、2023.6千米的绵延海岸线,海洋是这座滨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渔业则是沿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点。

渔以种为先,种子则是农业的“芯片”。

大黄鱼,被誉为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首,其全身金黄,肉质鲜美无腥味,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但是,过度捕捞加上近海环境污染,大黄鱼种群急剧衰竭,野生大黄鱼资源越来越少,大斤两的几乎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境地,小斤两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广东海洋大学围绕制约南海现代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大宗与特色海水养殖种类为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评价研究,实现了养殖种类良种化,提高广东水产养殖种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早在去年5月10日,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举行。签约仪式上,4家单位携手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提升。

广东海洋大学南美白对虾育种科研团队。 受访者供图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及繁育关键技术”课题组承担起2023年校级第一批“揭榜挂帅”重点项目,致力于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从出海抓捕野生大黄鱼开始,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开展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稳步推进大黄鱼从深海“游”向百姓餐桌。

在去年的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上,水产种业发展成果纷纷“晒亮点”,广东海洋大学也再次成为行业的焦点。

“我们带来的南美白对虾、章红鱼和大珠母贝可是‘明星品种’。”据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邓岳文教授介绍,此次参展品种共有16个,涵盖海水鱼类、对虾、贝类和藻类,参展的品种相较以往也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

章红鱼(高体鰤)、军曹鱼、东星斑、南美白对虾、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一系列海洋种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寄托着广东海大人战风斗浪、驰骋深蓝、勇立潮头的恒心和坚守。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践团队。 受访者供图

如今,在高校科研力量的助力下,湛江登上“中国对虾之都”的宝座。全国十条虾中,就有六条来自湛江,种业“硅谷”在崛起,蓝色牧场在振“芯”。

聚智聚力

讲好红树林保护“故事”

红树丛生,盘根错节,鹭鸟翩飞,一步一景。从空中俯瞰,麻章区金牛岛绿意盎然,有红树林的海岸线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海洋生态的“防护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维护海洋健康、促进沿海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环境生态的修复,需要陆海统筹,协调治理。

海大学子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开展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 受访者供图

在过去20年间,广东海洋大学持续开展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清查、生态系统学研究,同时开展红树及其伴生树种耐盐性评价、快速繁殖与高效繁育体系构建。

“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生的模式在实现红树林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兼顾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王冼民教授科研团队就一直致力于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海洋大学以林木空间结构构建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建立“林—渔”共作生态养殖模式,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该模式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SGP)推广。

除红树林外,珊瑚礁也被看作是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碳封存生态系统之一。

去年,广东海洋大学承接了湛江红树林、徐闻珊瑚礁、雷州珍稀海洋生物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项目,分别开展红树林海洋生物现状调查及变化评估、珊瑚礁人工生态礁培育以及珍稀海洋生物生存环境质量监测等研究。

“我们的珊瑚修复技术在广东、海南等地被广泛应用。”据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引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牧场开发建设、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国际化高水平领军人才,成功组建南海区海洋牧场珊瑚礁建设与产业开发工作站等6个科研平台,构建珊瑚礁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工程技术体系,落地深圳盐田国家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海区珊瑚生态恢复。

创新强校

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春夏交接之际,漫步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校园里,美丽的木棉迎风绽放,形成一片片绚丽的花海。刻在主教学楼外墙上的“广学明德 海纳厚为”八字校训格外醒目。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这是一座以蓝白色调为主题的校园,处处彰显着海的印记,弥漫着海的气息。

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6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批为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为粤东粤西粤北唯一本科高校)……近来,广东海洋大学大小喜事连连。

作为一座以海洋教学为特色的院校,广东海洋大学在深入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大门。 受访者供图

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大门。 受访者供图

——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依托10个“双百行动”实践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重点服务雷州、徐闻两个结对共建县市,帮扶遂溪县河头镇、麻章区湖光镇、坡头区坡头镇等典型镇村建设,组织25个科技特派员团队辐射带动粤西共8个县(区)25个乡镇发展。

——筑起粤西高层次人才新高地。克服学校地处粤西办学区位的短板,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近两年共引进博士260余人,培育在职攻读博士103人,已成为粤西博士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人才高地。

——助力解决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新难题。自主研制了深水网箱自动投喂机、运维无人船、新能源集成及储能系统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助力“海威1号”“海威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拓展。与广东恒兴集团、湛江港等地方龙头企业共建13个现代产业学院。近两年获批教育部、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共6个。

——夯实育人工作“支撑点”。全力落实教育部第三批“一站式”学生社区自主试点单位建设工作,海湛、海沁、海安等三个“一站式”分社区试点建设点揭牌投入使用,打造富有海大特色“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

广东海洋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建设完善以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等5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为牵引,1个优势特色学科动态培育,多个相关学科为支撑的“5+1+N”大海洋学科体系,推进涉海学科专业集群式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新的一年,学校将抢抓海洋强国建设提速、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高校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培育蓝色引擎,提高人才与科技供给质量,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彰显海大担当。”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如是说。

【撰文】邓安祺 通讯员 梁缘

编辑 李怡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