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形式主义花样仍多,为何减负越减越重?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林林总总的牌子因没地方挂而堆在村委会的小仓房、镇里给各村聘请的法律顾问“不见其人”却需每年缴纳4000块钱、上级单位到村镇走马观花式调研依旧要当地干部陪同……近日,有媒体记者在北方某省部分乡村走访时发现:减负之下,一些基层形式主义花样仍多。

虚花结不出实果,花枪敌不过真枪。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2019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具体措施为村级组织减负,亮点突出、成效明显。同时也要看到,基层形式主义依然有反弹回潮等“苗头”,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持续解决基层干部之困,莫让减负“脱实向虚”。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破解基层形式主义务必“真”字当头、“实”字为先、“会”字为要,把握好“可为”与“不可为”的分界线。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了近年来各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治的突出问题,比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简单“一刀切”做法等。民心所指就是努力方向,各地要积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坚决摒弃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包装作秀、肆意妄为的任性折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贴心事、舒心事。

农村社区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农村社区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破解基层形式主义务必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制度保障,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标本兼治作风顽症。管窥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在整治文山会海、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方面,有地方自上而下建立起“立账、严管、纠偏、通报”的办法;在清理规范政务APP、涉及城市评选评比表彰活动等方面,有地方探索建立准入制和动态调整制度……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工作之负,必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同时持续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推进深层次源头性问题研究及整治,不断提高基层减负工作水平。

“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破解基层形式主义务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抓住“关键少数”才能引领“绝大多数”。必须承认,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正因此,各地的领导干部当处理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做到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从实际出发,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绩”的事,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落实上,真正做到多为群众谋福祉。

相信随着多方力量、多元措施的持续发力,基层干部定能“轻装上阵”、积极作为,在“希望的田野”发光发热、建功立业。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