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淼淼,春波不止。穿过清福港大桥,沿着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便来到了茂名滨海新区,一幅碧海金沙的美丽画卷在水波荡漾间徐徐展开。
茂名滨海新区自然风光秀丽,农渔旅自然资源丰富。乘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的东风,茂名滨海新区积极挖掘传统农渔业发展因子,推动传统农渔业升级转型为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打造农渔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见绿又生金”的循环发展路径。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模式
长期以来,茂名滨海新区的农业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且受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严重,农民收入不高。为促进乡村振兴,茂名滨海新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握农业发展风向标,探索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在引进植物工厂项目初期,西葛村委会积极充当联络员,架起企业与村民沟通的桥梁,动员群众配合企业整合荒废用地,有效盘活利用村内撂荒地,谋划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种植与农业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现代化农业园,构建农业新场景。
西葛植物工厂。李铮 摄
认养一棵树、一块田、一条鱼……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追求心中那片“田野”,渴望体验线下版“开心农田”。架炮村正积极联合架炮鸡咕咕农场探索“政府+农户+企业”合作模式,带领农民发展“认养农业”,实现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
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西葛村与架炮村始终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让农村农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精工锻造“百千万工程”优秀典型。
特色渔业蹚出富民强村新路子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借助“百千万工程”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渔业内生动力,是茂名滨海新区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23年,博贺渔港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19.08万吨,渔业产值27亿元,渔业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如何再创佳绩,让这块招牌更亮眼?
茂名滨海新区推动“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建设,采取政府引领、市场带动、项目扶持、科技指导等措施,招募运营商对海洋牧场进行科学化养殖、精细化管理、生态化防护。通过强基础、提质量,逐渐完善渔业发展环境,走出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紧紧围绕股份合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渔业产业辐射带动农户超过1万户。
博贺渔港。黄宗玲 摄
坚持念好“海”字经,不断擦亮特色渔业“金字招牌”是茂名滨海新区发展壮大海洋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茂名滨海新区拥有“博贺鱼”区域公用品牌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0个,其中与渔业相关品牌9个,切实以品牌影响力拓宽市场。
文旅产业多点开花绘就新画卷
近日,一场热火朝天的马拉松比赛在滨海大地上演,跑者们跟随着春天的脚步,领略了西葛沙滩的曼妙风情。
茂名滨海新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将文化、生态、体育、夜经济等元素植入旅游产业,通过多项优势叠加,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西葛驿站。博贺镇人民政府供图
目前,茂名滨海新区旅游产业呈现出全域化发展趋势,共建成浪漫海岸、放鸡岛、冼太故里等3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博贺西葛、港口、尖岗、横山村海滩及防风林景观带,电城下村、莲头岭、架海灯塔景观带等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推出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博贺旅游风情小镇等旅游新地标。
随着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年轻化、个性化发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海上风景。为了使更多的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西葛村从衣食住行着手开发新业态、培育新场景。通过建设观海平台、海边栈道以及建筑风貌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做优旅游体验场景;引入林下经济,规划开发房车营地、拎包入住式酒店、夜市摊位等场所,打开消费新空间;增设水上飞人、水上快艇、休闲海钓等游玩项目,释放旅游消费新活力。
横山美食街。金超群 摄
赏夜景、逛夜市、品夜宴……横山美食街的“夜经济”热度持续攀升。目前,位于博贺镇横山村的横山美食街已正式投入运营,通过规划建筑的功能定位,打造特产展示区、主题邮局馆、海鲜酒楼等特色店铺,这里不仅是美食的诱惑地,还是滨海文化的集中体现地。横山美食街还巧妙结合文化与旅游,展示与红色文化和冼太夫人文化相关的商品和文化艺术品,让群众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下一步,茂名滨海新区将统筹推进农渔旅聚势互联,共生发展,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游、农民富裕富足,走出具有滨海特色、新城亮点的“百千万工程”探索。
南方+记者 邹祥亮
通讯员 李天 李春婵 崔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