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广州北增长极,学者纵论花都担当⑧ |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聚要素、强产业、优服务

广州花都发布
+订阅

坐拥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国际港、广州北站3大战略枢纽,

集结5条陆路出境大通道,

汇聚7条高铁通道,

4小时覆盖RECP国家和泛珠三角地区

.......

广州北部具有独一无二的

战略区位优势和流量价值。

随着《广州北部增长极(含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和《空港及周边地区(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相继出炉,广州市花都区正翻开了大发展的新篇章。

如何高质量建设北部增长极,打造全球综合门户枢纽、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现任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的张国华博士接受了广州市花都区融媒体中心的独家专访。

多年来,

张国华博士一直关心

广州北部增长极的规划建设,

他说,每次来到花都,

都会看到新的变化、会有新的惊喜,

在新的发展规划出台后,

花都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发展大变革的机遇,

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如何把握机遇、成功挑战?

张国华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

 请看报道↓↓↓ 

“将空铁枢纽打造为南方枢纽”

当下,广州如此看重北部地区发展有哪些考虑?广州北部增长极未来将在“再造一个新广州”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国华:从珠三角地区融入世界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首先面临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异。在工业文明,以商品主导的全球贸易格局里,一个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的位置,不是取决于农田的条件,而是由港口在海运网络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通过港湾优势迅速整合、组织资源,这决定了今天珠江东西两岸经济格局的差异。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从工业文明进入知识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在以服务主导的全球贸易格局里,这个阶段各种要素的组织,不再是靠水利条件、农田土壤条件,也不只是看港口的条件,更多的是看有没有世界级的空港和以高铁为代表的高速交通体系等新的竞争资源。近年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客运量和国际航班量持续提升,也反映了广州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拥有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花都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窗口,正在打造空铁一体化枢纽,未来还将打造更加高效的南方枢纽。以航空枢纽为核心、以空铁联运为抓手,花都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的新发展环格局。

所以,广州北部的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通过空铁一体化枢纽高效结合,在空铁枢纽周边通过站城融合形成一系列高端产业集群,将空铁枢纽打造成为南方枢纽。

“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空港发展周边地区,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以花都为代表的广州白云机场周边地区应该如何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张国华:最新两会报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由三个“新”构成,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根据《发展规划》,北部增长极将以四大经济形态(高流量的枢纽型经济、高技术的智造型经济、高能级的总部型经济、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引领产业发展导向,巩固提升3大空铁核心产业——枢纽运输与现代物流、航空运营与服务保障、先进交通装备制造,做大做强5大先进智造业:汽车智造、时尚智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储能,推动北部增长极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再向“开放枢纽”迭代升级。

花都的传统工业产业是汽车制造、声光电、皮革皮具等,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如何从传统的制造上升为新制造?取决于有没有效率更高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持续赋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花都,在传统产业上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如果通过空铁一体化枢纽将高端要素产业协同起来,促进新兴产业功能集聚,有助于北部增长极构建“3+5+4”重点产业体系,形成“大交通”“大物流”“大智造”“大商旅”发展新格局。

“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

《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北部增长极发展成为300万常住人口、1万亿工业产值的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当前,广州北部地区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期,花都应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张国华:在过去10年,广州特别是花都,围绕空铁一体、站城融合、产业集群以及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并为下一步广州北部增长极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要完成广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这项任务,还需要有更大的努力。

第一,推动重大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着力打造“人、物、资、信”要素集聚新高地,切实增强花都聚人、聚物、聚财、聚信能力,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让从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下来的旅客,首先就想到花都,把闲暇时间“留在”花都。人吸引来了,也会吸引资本、财富以及各种高端要素集聚,从而实现“过客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

第二,要吸引更多的人来,还要重点加强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是人跟着产业走,只要园区布设好,人就跟着来了。但是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和资本是跟着人才走,人才又跟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走。哪里的生态环境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好,这些科技型、科创型的人才就集聚到哪里,资本和产业也跟着人才集聚过来了。

第三,要全面构建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协同关系。要围绕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枢纽以及创新业态等,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塑造新的发展生态,让更多想创新、想创业的人才,让敢闯、敢干、敢拼的企业家往花都集聚。相信未来,花都能给广州、珠三角、全国甚至世界都带来惊喜。

“围绕交通枢纽 链’产业、聚人才”

目前,广州北部有白云国际机场、机场高铁站、广州白云站、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花都港等交通站场枢纽。机场高铁站、广州白云站的开通运营会弱化广州北站的功能定位吗?在推进增长极建设中,应该如何发挥这些枢纽的功能和作用?

张国华:我认为一个枢纽的定位,不是指定出来的,而是发展出来的。比如说车站开通多少班次,机场开通多少航班,都是市场需求决定的。人越多→车次越多;车次越多→人越多,这就是很好的正循环。所以未来,我们要围绕交通枢纽把产业体系、服务体系链接起来,把人才聚集起来。比如快消品行业将要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它的高端要素环节,比如设计、管理、专业化金融、专业化服务等都可能往空铁枢纽地区集聚。

花都如何更好地围绕这么多高端、重大的战略性交通要素聚资源、强产业,我认为关键要实行三个转变:

第一,在发展方式上,过去更多的是关注“有没有”,进入新的阶段,需要关注“好不好”。也就是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单是工程要做好,还要服务好、效率要高。

第二,在发展路径上,白云机场、广州北站、国际港、花都港等各种资源要素都很强大,但还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情况。未来,我们要围绕着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实现各种交通系统之间,特别是机场和高铁之间的高效接驳、便捷换乘,从而实现高效的服务效率。

第三,在发展的驱动要素上,以前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推进,更多是靠房地产、政府财政去推动的;现在需要在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中,探索新发展的底层逻辑;依靠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寻找新的驱动要素。

“一旦进入爆发阶段,呈指数式增长”

《发展规划》提出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对标上海东方枢纽,在机场邻近地区结合会展、博览功能谋划国际商务合作区,形成服务合作新平台。在这方面,花都应该如何作为?

张国华:回头看,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产业从过去服装、原材料加工等中低端产业,不断往手机通信、汽车机电等为代表的中高端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财富的积累,来自于深度融入全球化和高效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结果。未来,我们要从中高端制造业里面的中低端环节逐步走向中高端环节。这就需要靠以科技创新和金融为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新服务去赋能传统产业,通过以空铁一体化枢纽为支撑的南方枢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未来,花都可以依托南方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枢纽经济增长极。这样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广州提出,要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我认为,对于花都来讲,前五年都应该是打基础、做生态,然后围绕交通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等要素,与城市产业集聚、人气集聚结合起来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这样的话,一旦进入经济发展爆发阶段,增长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式增长。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罗莎莎 谢惠瑜 张彬 高韵宇

编辑:洪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