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步入星海|新质生产力在深圳

南方+

整个2023年,热度能与ChatGPT一较高下的,或许只有SpaceX的两次发射。

浩瀚宇宙,人类无限畅想。作为备受瞩目的万亿赛道,国内外企业都在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如今正是关键的破局期。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近年来进展迅速,且有不少于五家公司在技术探索、火箭发射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近期,商业航天在深圳得到的曝光也大大增加。1月,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迎来“2.0版本”,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

作为一座没有航天发射基地的城市,深圳走出的注定是一条与传统航天重镇不同的道路。专攻航天技术,布局商业卫星,向“大航天时代”进发,深圳绘制出一幅“聚星成链”的广阔蓝图。

关于卫星,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曾在1945年预言,卫星可以通过转发器来传递和放大无线电通信信号,为地面发射站与接收站建立中继通道。这一设想在1960年变为现实。

在距离预言近80年后的今天,商业航天产业外延广泛,已涉及卫星制造、商业发射与测运控、卫星应用与服务等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制造、应用和服务。

“入局”航天产业,深圳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循序推进。

早在2008年,航天五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东方红公司,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

2013年,深圳编制了相关规划,提出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微小卫星等产业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初步实现卫星研制、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卫星通导遥运营与应用、航天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覆盖。

同时,场景应用创新方面实现多元化拓展,让商业航天广泛融入生产生活。

比如,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将原本应用于月球探测器着陆缓冲的超薄蜂窝芯材料技术复制推广到地面交通安全领域。

该公司品牌总监周保君介绍,自2018年起,乾行达以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铝蜂窝材料为依托,先后攻克了材料可控变形、冲击力准确控制、后装振动等技术难题,并推出全球首创的危化液罐车防撞缓冲装置。

在科幻电影中,对卫星的预判也层出不穷。电影《全球风暴》曾刻画过一个场景:未来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创造了能控制天气的强大气象卫星网络。

卫星是否能强大到控制天气我们不得而知,但深圳对“气象星”的持续探索,正印证着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勃勃雄心。

2024年1月5日,由深圳企业魔方卫星研制的天目一号掩星气象探测星座15星、16星、17星、18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快舟一号甲Y28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


天目星座15-18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电离层、海面风场和热层大气等环境要素信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立体化、一体化探测,和全球气象数据获取。

魔方卫星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快速的卫星核心部组件配套和批量化卫星生产,研制团队能够在1年内完成22颗卫星的研制、发射及部署,并创下10天12星3连发的记录。

“气象星”的成功发射,再次反映出深圳工业化微小卫星制造的强大实力。

当我们仰望星空,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连串“第一”都闪耀着“深圳制造”的璀璨星辉。

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从太空到地球,万物互联将成为常态。

在去年高交会空天-低空科技展上,“深圳星”卫星模型陈列在C位。环绕模型的展品,来自亚太星通产业链上下游的10家企业。

2020年,由亚太星通参与设计监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这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可为海事船舶提供千兆级带宽接入服务,为民航客机提供百兆级带宽接入服务。

从应用端来看,空天信息产业由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板块构成。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运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来自空天领域信息的新兴产业,迎来了更多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在空天信息产业下游的应用链条上,不能仅仅只有政府、企业等机构用户,只有最终抵达C端、服务C端,蛋糕才能做大。

近两年间,空天信息产业应用端的服务对象正从B端向C端扩展,主要表现之一是手机直连通信卫星业务出现。比如,不久前的Mate60Pro系列手机就具备卫星语音通话功能,该系列手机也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消费级智能手机。

早在2021年底,北邮深研院在全球首次将移动通信核心网部署于在轨卫星上,实现了卫星参与网络协同控制方面零的突破,为6G核心网分布式认知服务化架构提供了试验参考,也为手机卫星通话打下了基础。

手机直连的概念,是把现在地面网络通讯的一些标准技术,以及它的设备终端,和航天通信卫星,尤其是低轨的航天通信卫星进行嫁接和整合。而通信产业恰好是深圳‘长板’,龙头企业在5G通信和未来6G通信占据重要地位,具备持续保持全球前列的基础。”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薛力军表示。

薛力军指出,深圳拥有商业化的极佳土壤,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领域面向公众服务能力强大,非常适合提供商业化公众服务的运营型企业扎根落地,并以深圳为基础,发展壮大,形成全国甚至国际的服务能力。他建议,从国内优选有运营属性的航天企业落地深圳,并与产业链上游的航天企业展开联合。

2023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星通大厦在宝安区正式启用,将为宝安区2025年实现空天技术产业年营收100亿元目标提供强大助力。

深圳的“C引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链上企业落地。专注于卫星导航、移动卫星通信、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西安的“小巨人”企业——星展测控,成为首批入驻星通大厦的企业。星展测控相关负责人李卓源用“三级跳”来形容深圳、宝安空天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走出去’发展是空天技术产业的使命,深圳正是产业‘出海’的最佳‘大门’。”李卓源说。

2023年以来,深圳空天技术产业联盟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技术产业总部基地启用、深圳手机直连卫星实验室正式成立……一系列行业新动态,推动着深圳商业航天迈向高速发展期。

【统筹】杨磊

【撰文】徐怀

编辑 文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