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看春耕,千亩良田兴发展。阳春三月,走在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王龙围村的主干道上,道路两旁成片开阔的田地井然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远远望去,田间地头穿梭着“红马甲”“黄草帽”,原来是该县农技专家正在指导农户科学有序开展春耕春播等农事活动……
王龙围村作为今年省“百千万工程”选树培育的典型村之一,是一个以水稻种植等传统农业为核心的村庄,行政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包括三个自然村,整体生态环境优良宜居,交通区位便利,但目前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仍面临农业生产碎片化、土地使用效益低、环境风貌杂乱、闲置土地待改善等问题。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的步伐,桂头镇聚焦结构优化、要素整合、功能提升、环境美化、价值实现等多元维度,着力破解当前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土地整治要素和手段单一化的现状,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引擎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强化组织引领
高位统筹规划“一盘棋”
桂头镇成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提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各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格局,定期调度并研究部署。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县里安排专班人员脱产驻点桂头镇参与指导,镇村干部协同发力实施推进,成立项目攻坚小组,广泛发动组织党小组长、外出乡贤、有威望老党员发挥“主人翁”“传播者”作用,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试点利好,大大缩短用地征拆、涉地协调时间,推动涉及370多户村民的高标农田提升改造宜机化试点“千亩方”项目快速动工,持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项目为王
激活闲散资源“一池水”
桂头镇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助力、村民主体”的方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进浙江“两山”集团、中国城乡控股直接参与王龙围村“千亩方稻花飘香”项目的运营打造,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和高标农田项目建设,将闲置荒地、零散水田、水质和种植条件差的农田等未能与周边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并腾挪整治,把“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探索“水稻+N”轮作种植思路,对1000亩整治改造的高标准农田导入“富硒立体循环种养”结合新模式,推行“稻虾禾虫共养”,创建“千亩功能性富硒农产品示范园”,亩均投资约8000元。
该镇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生物发酵肥料站、种苗研发中心、稻谷烘干中心、预制菜生产厂等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预计总投资约1500万元。针对闲置资源,推动村庄“两闲”资源腾笼换鸟,改造闲置王龙围小学、猪棚等区域,建设田园研学基地、稻梦空间、稻田咖啡馆等项目,辐射文创品牌效应,预计运营成熟期将带来10万—30万人次年游客量,带来旅游增收2000万—4000万元,带动直接就业100人。该镇致力于将王龙围千亩良田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农旅观光体验、农产品加工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以“智慧农业+三产融合”为特色的未来乡村振兴新路径。
深化联动融通
共绘乡村振兴“一张图”
桂头镇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与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典型镇、典型村选树培育、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等相关试点工作衔接联动,4个规划编制单位共同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规划对接,摸清资源资产、历史文旅资源、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修复等空间底数,积极申请专项债资金,统筹运用各行业相关配套资金,以高质量项目库对接政策资金和引入社会投资,集中资源力量推进先行先试项目落地。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助力、村民主体”的方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共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实现强村富民和长效经营。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杨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