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文娱之城”呼之欲出,清远还需准备什么?

南方+ 记者

雨润大地,万物正在拔节生长。在粤北,一座“文娱之城”也在快速成长,呼之欲出——

聚焦清城,天南海北的歌迷相约在这里,“演出经济”持续升温;扫描全域,清远马拉松、连南半程马拉松南北呼应,一年165项体育赛事,让激情燃烧整年;俯瞰城乡,全年开展系列文化演出活动1222场,举办博物馆展览及活动约290场,文化润心幸福洋溢……

文娱活动有“星星”,有“月亮”,工作部署有主题,有节奏,这是清远这座“文娱之城”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

一个共识是,文娱活动不仅可以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更重要的是其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那么,打造“文娱之城”,清远具有哪些基础?拥有什么优势?还有什么不足?如何继续发力?

新业态显露“尖尖角”

从各地实践来看,文娱行业涉及的文化和娱乐形态有很多,包括歌舞娱乐、游戏游艺、展览研学等各种类型。观照之下,也许当前的清远并未实现文娱产业的全面“繁荣”,但部分新业态已在“冒头”。

比如,奔跑的脚步,“驱动”了经济。

2024清远马拉松赛期间(3月15日-3月17日),清城区累计接待游客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9492万元。赛事期间,清城区市区多家酒店满房,建滔裕、国际等高端酒店预订量也达到70%至90%,市内客房预订量与2019马拉松赛期间同比增长了近40%,“赛事经济”进一步激活清远文旅的一池春水。

2024清远马拉松赛期间,清城区累计接待游客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9492万元。

2024清远马拉松赛期间,清城区累计接待游客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9492万元。

比如,群星璀璨,“唱响”了凤城。

春节前,清远体育中心内举行了8场大型演唱会,多场活动观众数都超2万,最多的薛之谦演唱会观众数更是接近6万。今年3月23日,龙年新春以来清远体育中心首场演唱会再度举行,拉开今年十余场演唱会的序幕。

再比如,剧组取景,“亮相”在荧幕。

清远逐渐成为影视摄制组的“宠儿”,今年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曾来到阳山北山古寺、七拱镇旧街取景。2023年,院线电影《大山飞出的金凤凰》拍摄签约,影片以清远为拍摄地,以感人故事展现清远乡村振兴成果。

2021年清远更是热门取景地。当年公映的《非常·主播》以清远乡村新闻官为题材;同年上线的网络电影《凤归梧桐》取材于阳山县等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真实案例;电影《抢花炮》以壮族风俗“抢花炮”为题材,全程在清远取景拍摄。

实际上,清远这片沃土孕育的文娱题材,既卖座,又叫好。

影视方面,2021年上映的儿童片《点点星光》取景于阳山县阳城镇鱼水村,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了“最佳儿童片”奖项。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几十年前剧情片《乡音》也取景于鱼水村,曾获得第4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项。

群众文艺,去年全市创作群众文艺创作作品112件,“最美的瑶山路”荣获省群众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选送《吉他声里的妈妈》参加首届粤港澳流行音乐唱作大会荣获一等奖。

作为全省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地级市,清远壮瑶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是岭南文化的绚烂一笔,也夯实文娱经济的根基。

舞剧《瑶山那抹红》曾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

舞剧《瑶山那抹红》曾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

清远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瑶族耍歌堂、连山瑶族小长鼓舞等少数民族元素占了5个。《瑶族舞曲》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舞剧《瑶山那抹红》曾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

无论是集中在某段时间的文娱热点,还是在日常的休闲娱乐,在清远接受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是市内外群众的共同期待。

2023年全市就举办清远市龙舟赛、定向嘉年华、“北江杯”系列赛等165项体育赛事活动,参赛人数超5万人。清远还在古龙峡景区开设“非遗街市”,成为市内首个“非遗进景区”示范点。

各地竞逐“新赛道”

“谋赛”的背后是“谋城”。

赛事演艺活动的“东风”是起点,其带来的效应则是让人期待的“长尾”。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无疑是最显而易见的。

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随着一次次大型赛事和活动的举行,当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不断重塑,作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窗口”,让当地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这也是清远在大赛中的精彩蝶变。

举办万人级别的清远马拉松赛事,首次承办省运会这种省级综合性大型体育盛会,在此过程中,清远的大型场馆建设迈入快车道,进一步补齐大型场馆的短板,也考验和磨练了清远的竞赛管理、接待服务、安全保障、城市管理等各方面能力。很多人即使没来过清远,也通过“清马”认识了清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文娱旅游,表示“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当前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旅游经济整体恢复性增长的势头良好,在量能和势能方面都表现喜人。”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朱明芳教授说。

朱明芳认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不变,市场中介助力和社交媒体推动,需求和当前热点对接就会流向哪里,因此可以看到旅游目的现象级的热点会层出不穷。

在越来越注重体验式消费、享受型消费、悦己式消费的当下,文化娱乐正是满足消费升级的行业。这也意味着,一座城市最触动人心的,不仅在于物理空间,更在于精神空间,文娱也可以是重要发力点。

网红之城长沙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旅游之城和生活之城,2023年长沙市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同比增长43.99%;实现旅游收入2193.05亿元,同比增长51.21%。

长沙市培育形成了旅游休闲、演艺娱乐、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数字视频等全要素多业态体系,打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知名品牌。

当地还专门发文,提出打造“时尚之都”“快乐之都”“活力之都”“休闲之都”美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长沙市文广旅体局相关领导鲜明指出,文旅广电行业是城市经济的“面子菜”、风向标和主力军,直接关乎人气、烟火气和经济景气。

实际上,赛事演艺经济,因其强大的流量效应和消费拉动效应,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竞逐的新赛道。不少城市相继提出打造“摇滚之城”“演唱会之城”“赛事之城”“国际体育名城”,持续放大文旅产业综合效应,让城市热起来、强起来。

今年初,杭州成为浙江省唯一省级“赛事之城”。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浙江承接各类体育竞赛带来了巨大直接推动力——

2023年,浙江全年承办国际性赛事130个、国家级赛事339个,达到历史峰值。杭州以体育赛事为引领,“赛事之城”“赛事集聚县”的打造还能实现体育与旅游、文化、农业等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刚过去的冬天,哈尔滨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当地用穿透力强沉浸度强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传播城市形象,吸引线下游客打卡,并实力宠粉,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仅今年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哈尔滨市就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5.4%。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

2023年清远接待游客1610.3万人次、增长57.3%,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增长82.6%。图为连山“七月香”戏水节。

2023年清远接待游客1610.3万人次、增长57.3%,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增长82.6%。图为连山“七月香”戏水节。

2023年清远接待游客1610.3万人次、增长57.3%,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增长82.6%,虽然创历史新高,但是换言之,哈尔滨仅用7天就“挣了”清远接近一年的旅游总收入,其强大驱动力可见一斑。

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娱牌”虽好,但不是个地方想打就能打好,清远底气何在?

首先是清远不远。把清远放置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坐标上,作为与广州、佛山等发达地区比邻而居的城市,清远的区位优势相当优越,高铁、高速、城际轨道等穿境而过,极大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

其次是清远不“轻”。除了背靠大湾区的庞大客源市场,清远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也正呼唤高质量文娱。截至2022年末,清远常住人口有398.57万人,单纯市辖区常住人口就有154.7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8.84%。

不仅如此,清远还有众多的大学生,目前省职教城在校生人数约12万。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更注重消费产品的文化表达与消费过程本身的精神价值,这也意味着他们闲暇之余的文化娱乐需求将非常巨大。

按可查的2022年数据来看,清城区以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存了全市近四成的住户存款,消费全市近一半的消费品零售和社会商品,足以看到市中心的经济活力、旺盛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购买力。

作为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按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消费升级的根本逻辑正是这一理论的外在表现,文娱产品服务于人,是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重要载体。

“清远GDP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差不多达到8000美元,意味着基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市民消费力、消费理念都有所提高,发展旅游、民宿等第三产业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副教授喻立解读说。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清远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据清远文广旅体局的统计,今年春节前,清远体育中心内举行的8场大型演唱会中,平均每场活动清远本地观众就占了三至四成;2023粤港之星群星演唱会2.33万观众中,来自清远的观众更是占了67%。恰好清远体育中心就位于常住人口最多、消费力最强的清远市区,临近省职教城众高校。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清远打造文娱之城的底气。依托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清远积极进行文化内容创造,近年来打造了《凤·峡江》《瑶山那抹红》等一批舞剧作品,开始在文化市场崭露头角。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虽然目前清远的文娱产业正在由小做大,一派欣欣向荣,但面临新的内外环境,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龙头文娱项目偏少、偏弱。相对于省内的广州、深圳等城市,清远文娱产业发展在龙头项目上一直相对偏少、偏弱,缺乏真正的“领头羊”,这也致使清远文娱产业项目群和产品群得不到突破跃升和发展。

没有场景,就无法体验;仅有点点散散的场景,也不能形成娱乐的都城。当前,北京、上海等地正着力打造演艺聚集区和演艺新空间,推动文、旅、商充分融合,将演出业态带来的聚合效应与城市空间的焕新打造结合在一起。相比之下,清远的文娱产业大多是单一的场景和单向的“投喂”,多元的场景叠加和多维的场面互动还需发展。

打造文娱之城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最基础的条件是有文体场馆的存在。截至2022年末,清远共有文化馆9个,博物馆9个,体育场馆7个。

文娱设施建设或是清远急需补齐的一个短板。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家政学院副院长、清远市民族歌舞团团长刘雪萍便反映,其参与制作了一些反映清远本土文化的剧目,却较少有合适的时机和场地去推广。

清远市体育馆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仅60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如今难以满足动辄以万计数的粉丝、赛事观众的需求。近几年清远“接棒”第十六届省运会,借此东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这也为后续清远激活“演出经济”奠定基础。

其次在接待能力方面,清远也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以酒店为例,目前清远共有星级酒店8家,对比近年火爆出圈的长沙、哈尔滨、淄博等明显过少。

虽然近年来清远加大文娱旅游品牌宣传推广,但整体来看还存在区域内宣传,没有解决走出去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还不够高。

此外,文娱产业涉及领域较广,细分领域专业性较强,在高速成长的业务需求面前,清远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匮乏,这制约了文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打造“清远特质”IP

盘清了文娱产业的“家底”,下一步就是找准发力点。

从凭借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的天水,到激活文化DNA的西安,再到实力“宠粉”的哈尔滨,记者梳理发现,“出圈”城市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具备深厚的城市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自然资源;二是把握每个时代特色的传播媒介,打造独特的城市IP和城市标签;三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对清远打造“文娱之城”不无启发。

 “淄博将城市文化遗产与工业旅游相结合,天水将城市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哈尔滨则将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和国际交流结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国军指出,这些城市将特色领域进行“复合”的经验,是清远可以借鉴和参考的。

长期开展旅游领域研究的暨南大学教授朱明芳也认为,出圈是社交媒体引导需求流向,需求是起点,在此基础上供给侧、需求端和市场中介三者发力,缺一不可。“清远也是有机会的,当然爆火会带来挑战,供给侧是否有承接的能力,决定后续持续效应和带动作用。”

具体怎样干?

着眼清远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遗民俗文化,曾国军建议,清远应鼓励通过创新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加强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具体可以借鉴成都锦里和宽窄巷子的成功经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通过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等形式,活化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在加强文娱产业顶层设计方面,曾国军建议,要明确清远文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结合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制定长远规划。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可参考深圳文娱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设立文娱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引导资本投向文娱产业创新和品牌建设,形成“众星拱月”的文旅格局。

在朱明芳看来,清远在传统旅游资源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资源优势到市场优势,既要有创新玩法的爆点和出色社交媒体的引流,更重要的是当地目的地治理能力、产品组合深度和协调状态、产业发展协调性和耦合度等。

“谋业”的前提是“谋人”。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曾国军认为,当下,在“内卷”的文娱行业若想出圈,具有丰富“idea”的创新创意人才必不可少。他提出,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支持体系,吸引和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文娱产业人才,为清远文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曾国军以广州市南沙区举例,建议清远应考虑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和聚集文娱创意人才,为清远文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娱产业结合其它产业,能实现‘相得益彰’”。曾国军认为,目前,清远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等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上的经验与成果较为贫瘠,应加大力度,形成跨界合作的新模式,提升文娱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他建议,可以参照杭州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文旅融合的模式,开发系列结合AR/VR技术的旅游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主题公园,吸引作为文娱“主力军”的年轻游客。

特质文化是城市的最好代言。刘雪萍在清远生活工作30余年,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丰厚赞叹不已,她建议清远在举办间歇性的大型文娱活动外,还可多多挖掘地方民俗、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等,培育更多本土性文艺品牌。

刘雪萍注意到旅游演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正逐渐崭露头角。例如,西安《长恨歌》《驼铃传奇》等剧目持续“出圈”,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看;《千古情》演出为佛山成功引流,进一步释放“文旅商”联动发展的能量,均可为清远提供借鉴。

“文娱之城”崛起粤北,我们期待清远抓住机遇。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采写】南方+记者 陈国飞  苏晨  陈立楷  实习生赖家浩

【摄影】南方+记者 曾亮超 

【海报】廖宇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