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学⑩丨小学生沉浸式探寻中医药文化!这场研学好玩又有趣

东莞慧教育
+订阅

编者按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工作。2023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同样强调要“走出去”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组织中小学参与研学实践,落实研学工作经费保障等。

过去一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出科学教育20条,并将科普研学工作作为其中重要抓手。各学校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公益性科普研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让面授式的科学教育课堂转变为更加生动有趣的实践和体验。现“东莞慧教育”推出“科普研学”系列报道,聚焦东莞中小学科普研学课程建设,同品“研”味。敬请关注。

相互切脉、称量药材、制作香囊、学习八段锦……近日,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迎来一群小朋友。原来,大朗镇中心小学在此开展“寻草药之香,扬中医文化”中医药研学活动,带领孩子从中医的起源开始,认识中药材,了解中医的“望、闻、问、切”,探寻中医文化知识。

学习中医,感受魅力

“神农氏尝百草、董奉以杏换粮”“‘望闻问切’四诊法……”启蒙课堂上,中药师钟杏贤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中医的历史以及中医典故,让小朋友们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中医药文化精髓。

望闻问切的原理是什么?常见的中草药有哪些?小小药童们坐在桌前,认真记着医生的讲解,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

“我们要使用戥秤称药制香囊,首先左手担秤杆,接着右手提起,眼睛平视秤杆刻度将香薷、薄荷等调制好的药粉称量……”钟杏贤话音刚落,小药童们纷纷跟学了起来,生怕错过哪个细节。

不一会,在孩子的巧手下,一个个香囊包“闪亮登场”。小小香囊,幽幽药香,盛满了中医药传承千年的神奇与魅力。

辨识百草,传承国粹

“这个盘子里的是紫苏叶!”“这个我认识!是我们种植的车前草!”“原来香薷长这个样子!”……课堂结束后,小朋友们参观了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近距离观看“百草园”各种药材的标本,了解中医药历史,感受中医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钟杏贤的带领下,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学起了“八段锦”,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得知常练八段锦可以让身体变得更棒,还说要带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练。

活动最后,“小小药童”们还收到了由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朗镇中心小学特别定制的荣誉证书,是对孩子们学习中医药知识,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见证。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们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开设课程,融合教育

中草药教育是大朗镇中心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为促进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激发儿童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上学期学校“躬耕园”实践基地正式开耕,种植有数十种中草药,成为学生认识中草药的科普基地。

“学生们参加中草药实践活动,通过种植、浇水、除草、采摘、制作等,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体验收获的喜悦。”大朗镇中心小学校长刘远桥介绍,学校充分利用“躬耕园”实践基地的资源,积极建构基地融合课程,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融合教学,让这个“拥有无限乐趣”的“百草园”成为重要的“育人场”。

刘远桥表示,随着“躬耕园”的开发,学校将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形式,加强“躬耕园”实践基地资源的课程化建设,继续精耕细耘,开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打造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集群,让学生不囿于“纸面”成长,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