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方杂志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文|申明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首位。由此可见,要突破传统生产力的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质生产要素、新质企业组织、新质产业链供应链、新质产业集群、新质创新网络等组成的产业新生态,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数据驱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

新制造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石,也是制造业当家的应有之义。在新制造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5家,2022年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66家。已累计建成5G基站284万个,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0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近4000家。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44.3万套,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680万辆以上,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已占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1/4以上。

新服务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80%,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6%,也就是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有13万亿美元,都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的GDP中,39%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中国2022年GDP中服务业增加值是52.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8%,跟欧洲、美国相比差距较大。像美国法律服务业占GDP约为1.2%,我国为0.12%,美国法律服务业规模是我国的14倍;全球语言服务业增加值约为600亿美元,欧盟约占五成,美国占四成,我国占不到一成。

从全球分工和交换来看,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30年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但中国仅仅略超10%。众所周知,中国是第一大贸易国,贸易顺差也是第一,但很少人关注中国其实也是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国,专利授权许可费是前三大逆差项目来源之一。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研发设计不够发达,导致我们付给国外厂商的专利费巨大。以后新服务发展壮大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现在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1000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45%,其余5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各种服务。广东生产了全球智能手机终端产品的77%,但美国苹果一家公司独占全球手机收入的50%。中国生产全球苹果手机的47%,但仅得到毛利的10%,40%毛利归属美国苹果公司,也是因为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主要依托美国。

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形式,表现为依托互联网平台及各种终端搭建的数据驱动的各类产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平台依据消费者偏好实现小规模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推动我国贸易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占外贸的比重超过7%。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含B2B)2.11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通过跨境电商进入国际消费品市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后劲。同时,越来越多的数据驱动的应用场景爆发,不断有新业态出现,美团等O2O电商,滴滴、如祺等智能出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都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形成新商业模式,以新业态的形式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构造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在全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数实融合是构造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年来,“数实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案例不断涌现。比如美的集团的零碳数字工业园,数字技术和工业软件创新驱动,对“零碳工厂”建设所产生的叠加、倍增效应显著;比亚迪与华为探索数字生产平台、AI质检等方案全方位的合作,构筑高品质万兆园区网络,将流程和数据融合打通,通过数据治理,打通研发、生产和销售间的数据鸿沟,实现生产供应高效协同,降本增效,为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为智能IP网络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方舟健客聚焦“互联网+慢病管理”业务,通过行业领先的H2H(Hospital to Home:从医院到家庭)智慧医疗生态服务平台为桥梁,打破传统医疗的复诊模式,实现医生与患者互联互通,让慢病患者足不出户完成复诊、购药全流程,用“数据化之手”驱动医疗资源要素序列的整体重置,成为公共卫生服务强有力的补充。

以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统计数据表明,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增长速度远超传统产业,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以来数字经济更是以超常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5.7%,远超发展中国家29.8%的水平。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占GDP比重是41.5%,占比还有差距。当前,加快“数实深度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握全球高端制造业战略性转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和重要抓手。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构筑新质生产力的新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我国要聚焦新技术、新赛道,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世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起新质生产力的新支柱。以数字经济为例,目前中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导方向是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正对传统产业进行着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数据要素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数实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产业集群加速成长,也促进了传统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5万亿元,连续25年位列全国第一;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2022年超3万亿元,已培育2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集聚1200家行业企业,全国40%产业人才以及50%的行业创新资源。中国要抓住数字技术变革的核心引擎,聚焦数字技术产业集群、数实融合的制造和服务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体系。产业链的集聚不仅需要新质企业组织、新质供应链和新质创新网络的聚合,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维度形成的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而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又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设计和保障措施。

所以,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需要重点打造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一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环境;二是优化金融“供血”能力,保障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供给;三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加大所需人才培养力度,提供新质生产力的人力资源。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6期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