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的、紫的、红的……深汕彩色马铃薯上市了

南方+ 记者

在深圳水稻产业研究院民新村试验示范基地田间地头,机械翻犁出的“彩色”马铃薯格外醒目,工人在一旁挑选分类、打包装筐、搬运装车……这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扎实做好冬种春收和春耕备耕工作的生动写照。

面对那些收获的黑色、紫色、红色马铃薯,基地负责人袁城围丰收的喜悦溢满脸上。去年冬天,民新基地开始“水稻+马铃薯”轮作种植模式,使“冬闲田”变成“增收田”,促进农田增效、农业增产。不过,基地并没有种植普通的马铃薯,而是从内蒙古、河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引进了共计26个马铃薯品种和品系,包括彩色马铃薯。

读者群二维码

彩色马铃薯不仅有色彩鲜艳、芽眼少、外观好看的特征,而且花青素含量比较高,富有营养价值。

金豆银豆,不如土豆,丰年当菜,荒年当粮。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曾经的“救命薯”变成了“致富薯”。“从北方引进的26个马铃薯品种品系中,有10余个品种品系在深汕地区展现了试种研究的潜力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孟玉玲介绍,民新基地土地总种植面积约120亩,平均基础亩产3000斤以上,总产量30多万斤,平均每亩收入在4000元以上。其中核心试验地40亩,在播种延迟的情况下,10个品种亩产仍然在3000斤以上,2个品种达到亩产5000斤。

读者群二维码

“不仅好看还好吃,彩色马铃薯比普通马铃薯偏甜偏糯、口感细腻,蒸熟后吃起来很像冰淇淋。”吃过彩色马铃薯的人对它的口感赞不绝口,也给了袁城围很大的信心,他相信这批马铃薯一经上市,就会成“抢手货”,自然不用担心销路。

“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疏松湿润的土壤环境,深汕冬季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适宜种植土豆。如果选用合适的品种,加上精细的管理,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袁城围说,接下来,民新基地将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农业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广种植彩色马铃薯,并开拓适宜打火锅、烧烤的专用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打造深汕品牌,让农民从特色种植中增收,从现代农业中受益。

【整理】赵玉 陶清清

【来源】深汕宣

读者群二维码

编辑 王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