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中山上街的旧粮仓经过修缮改造,成为当代舞艺术家彭宇的工作室、彭宇当代舞团的驻点,最近这里迎来了“粮仓剧场”专场首演,还有“吾·舞”咖啡馆开业。沉寂多时的罗行墟,一下子成了南海文化艺术的新地标。
在人文经济学的语境下,文化发达与经济领先并存,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共生。在丹灶,广袤的乡村既是绿美生态空间,也是千百年历史文脉的存留地。因此,丹灶要推动人文经济大繁荣,村居将是基本盘。
从一群艺术家入手,丹灶正积极探索将人文经济学理论运用到乡村振兴中。这不仅关乎丹灶乡村的未来,也是一次创新性探索,为南海率先蹚出一条“接地气”的人文经济实践路径。
3月29日,彭宇当代舞团“粮仓剧场”迎来专场首演。通讯员供图
新视野下的“宝藏村居”
从传统经济学视角看乡村,会看到乡村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远落后于城市,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需要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下沉;而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乡村,会发现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优势和潜力。
在丹灶,产业与科创齐飞,生态共文化一色。其中,生态与文化都深深扎根在丹灶的乡土之中。
生态是丹灶乡野最亮丽的底色。比如金沙岛上,东联、上安等村居民坐享国家湿地公园配套,仙湖社区与美丽的仙湖共生共荣,翰林湖农业公园则是劳边、建设等村居的“后花园”,有为水道、官山涌、南沙涌、北江四水奔流,更是赋予了丹灶28个村居独有的岭南水乡魅力。
文化是丹灶浓浓的乡愁。尤其是在8公里长的“有为水道”沿线,人们不仅可以尽览“水乡环翠”的清幽画卷,还能探旧怀古,寻觅道教学家葛洪、明代“三朝阁老”方献夫、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康有为、近代机械制造先驱陈澹浦等名人足迹。 “一个丹灶镇,半部岭南史”,是对丹灶深厚历史文化的浓缩概括。另外丹灶还有龙舟、竹编、烧番塔、苏村拜斗等一批非遗项目。
乡村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自2021年以来,丹灶找到了全域旅游这条有效路径,融入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体系,让乡土丹灶成为打造人文经济的突破口。沿“有为水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各节点和游船线路, “四位一体”打造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都是这一时期丹灶立足乡村、繁荣人文经济的代表作。
有专家认为,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推动乡村振兴,核心目标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乡村,难点是如何集聚人气、留住人才。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新一届丹灶镇委、镇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缺乏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
一方面,乡村人才外流现象依然普遍;另一方面,从城市到乡村工作的人才依然有限。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人才下乡,为乡村汇聚人气,成为丹灶推动人文经济走向繁荣的下一个突破口。
用艺术家激活乡村
当一批文化人士尤其是艺术家走进丹灶的乡村,丹灶打造人文经济翻开了新篇章。
去年2月1日,丹灶在佛山全市率先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一年多来已有18位“文产特派员”、15个“文产特派员”项目进驻丹灶。制度创新之下,这些“文产特派员”成为丹灶乡村里的“首席运营官”,推动人文乡村建设,将城里的资源和人气有效导入乡村。
18位“文产特派员”成为丹灶乡村里的“首席运营官”,推动人文乡村建设。通讯员供图
作为丹灶的“1号文产特派员”,知名艺术家向阳在去年进驻丹灶东联社区。当地一个旧厂房经过改造成为他的艺术工作室,不仅办起了艺术展,更成了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的聚集地:船舶设计师、国潮音乐人、当代舞团舞者纷纷走进向阳艺术工作室,与向阳进行跨领域交融。
一年多的丹灶驻村创作和生活,让向阳对“文产特派员”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建设人文乡村始终要以村民为根本,要通过文化艺术的介入,梳理乡村的文化价值,提升村容村貌,并激活乡村新业态,最终让村民受惠。
在这样的艺术乡建理念引领下,向阳并没有固守工作室,而是深入村居一线提供指导,帮助丹灶探索以小成本撬动大变化的农房风貌提升经验;而随着彭宇当代舞团进驻丹灶罗行墟,昔日旧粮仓变身为“粮仓剧场”,旧房子被改造成咖啡馆,彭宇还将罗行竹编元素融入到舞蹈作品中,不仅让沉寂多时的罗行墟重新焕发活力,汇聚人气,也激活了罗行的文化IP。
随着艺术乡建深入推进,丹灶广大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逐渐被唤醒,与艺术家共建人文乡村。在罗行社区,社区舞蹈队队员与彭宇成为了朋友,并计划跟随彭宇参加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在仙岗古村,艺术家陈洲和张晓静在去年策划举办番塔之光艺术节,老工匠参与了艺术装置的建造,乡村孩子共同演绎了艺术作品《龙之光》。
丹灶的人文乡村,将不仅是广大艺术家的大平台,也是广大村居民的大舞台。
释放乡村新活力
结合“百千万工程”,聚焦乡村振兴,丹灶积极发挥“文产特派员”的带动作用,以新乡人带动返乡人激活原乡人,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换成人文经济学的语境下,这是文化艺术的持续延展与融合,为丹灶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正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夏远所说,人文经济遵循的是边际效应递增规律,让人们的体验感不断增强,使消费潜力无限放大。一个个“文产特派员”项目落地丹灶乡村,由点串成线、连成片,将是丹灶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的底层逻辑和支撑。
一年多来已有18位“文产特派员”、15个“文产特派员”项目进驻丹灶的乡村。通讯员供图
由于文化艺术具有多元和包容性,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也表示,丹灶将持续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对丹灶历史文化、生态、产业、科技等各类创生要素进行创作,跨界发展人文经济的多元业态。而扎根于丹灶乡土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将是艺术家在地创作、跨界融合的重要源泉。
随着丹灶在3月29日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同步发布。这个计划明确提出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并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丹灶乡村,重点活化旧墟,举办趁墟大会,并对村俗、村节等进行整体性包装、创新性表达。
参与制定该行动计划的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表示,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将坚持“艺术创生”和“青年创变”两大行动逻辑,强化艺术家和青年人才导入的“人才战略”,连接更多社会资源,以青年传播引发更多社会关注的“人气行动”,形成城乡高度融合下新老居民共享的“人心工程”。
乘此东风,丹灶西城社区今年将着手打造西城青年墟,以西城墟—伏水湾为核心,通过导入大量青年社群主理人和青年创业者,培育与丹灶乡土文化密切结合的“乡潮”“村潮”品牌。
最近,丹灶“文产特派员”、生活美学创新实践家王翎芳和独立导演徐尧鹏也在推动“飨祠·村灶集”项目落户伏水村,活化祠堂老屋,打造乡村美食IP,倡导乡村美学。
“希望各方联动发力,带动社区发展‘丁财两旺’。”对于未来,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谭国樑深感振奋,也满怀期待。
【撰文】林洛峰 张柏林
■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