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技师学院:打造制造业的人才“加油站”丨探寻佛山的先进装备制造

南方+ 记者

在写有“技师工作站”牌匾的房间内,几名学生正专心对着电脑操作。这个工作站三面摆满了各种型号的3D打印机,以及学生制作的各种工艺零件展示架。现场没有老师,学生们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工业模型开展自主学习与交流。

佛山技师学院的大城工匠室。龙西男 摄

佛山技师学院的大城工匠室。龙西男 摄

这里是佛山技师学院的技师工作站兼大城工匠室。它位于一间巨大的厂房内部,厂房的配套与一般的工业车间无异,内部设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操作区域。这个为制造业量身打造的教学区域,走出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佛山技师学院已然成为佛山制造业人才的“加油站”。

今年2月召开的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佛山要谋求新兴产业之变,以市场、集聚、合作、未来为导向,推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型储能、绿色氢能、显示装备、节能环保、碳材料、医药健康等产业结群聚集,为塑造产业新形态、保持产业年轻态注入新生力量。

培育产业新生力量离不开新型技能人才。近年来,围绕佛山产业发展需求,佛山技师学院推出了许多新课程,如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汽车新能源维修专业等。“我们周围都是园区企业,比如旁边有一个一汽大众,有配套的产业的需求,因此我们设立了对接整个佛山的制造业装备产业的相应的工科类专业。”佛山技师学院副校长杨珍说。

产教融合

培育人才服务制造业

佛山制造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校的支撑。

佛山技师学院创立于1963年,是广东省办学历史最长的技工院校之一,地处高新企业云集的佛山南海高新区,毗邻广州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作为重要的产业人才培养院校,佛山技师学院长期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一汽大众、美的集团、科勒中国、联塑集团、众科联、中南机械、中海万泰、隆深机器人、南海餐饮协会等逾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或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挂牌成立了数十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技术服务工作站,在冠名班、订单班、产业学院、企业新型现代学徒制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广东中海万泰找上了佛山技师学院寻求人才合作。中海万泰是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因此校方与企业做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生下企业之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训练。

“我们在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首先要成立专业委员会,把企业的一些技术人员纳入进来,再深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要参与进来。”杨珍说,校方前往企业调研了以后,知道了企业的具体需求,随后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和要求提炼出来用于教学。

在这两个月期间,中海万泰依据教学需要,提供了诸如刀具、图纸、岗位、以及教学师傅等企业资源,而学校承担的,则是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学校的老师要跟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公益讲座,合力培养学生。而作为中海万泰的“准员工”,参与培训的学生们在这期间还获得了工资收入。

此后校企双方延续了这一合作方式,据统计,自2020年起至今,佛山技师学院已经为中海万泰提供了4批共200余名学生。

当然,校企合作还远不止于此。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2021年,佛山技师学院与中海万泰共同申报了一个产业培训基地,由此,“新型学徒制”诞生了。

所谓新型学徒制,就是企业的员工由学校与企业来共同培养。以技工等级提升为例,通过260个课时的各项培训与教育,学员在企业里实操,并结合课程内的学习任务提升技能,最终完成从中级工到高级工的转变。

除此以外,“技培生”也是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技培生指的是技术人员在当前可能不需要考技能等级,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继续进行学习的提升。在培训期间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都能学习新知识新工艺,送教上门,开展自主评价,完成考核,以达到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持续为佛山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

优化师资力量

支撑制造业人才稳步提升

对于学校来说,好的教学条件是培育制造业人才的必要基础。佛山技师学校内拥有实训室,以及一体化的技师工作站和“大城工匠室”。院内的技师工作站如今是佛山市新型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截至目前,佛山技师学院的技师工作站共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20人,均为高级技师以上技能等级;学院内还有3名“大城工匠”。工作站承担着对预备技师的培养任务,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目前有预备技师班在技师工作站里面培养过渡。此外,工作站也同时负责拔高提升技能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如今,他们正在为2024年即将举办的省赛做准备。

此外,佛山技师学院还拥有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全国技术能手7名,广东省技术能手约20名。

学院师资团队有多重建设提升渠道,首先是现有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学院会把教师送到企业里面去调研、培养、实践,每年有1至2个月,会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全托实践。

“因为技工院校的孩子的制造动手能力是占很大比例的,要怎么支撑这种教育?制造业学生要怎么培养?老师就会去企业调研,企业有什么需求提出来,老师再针对性的去教学。”杨珍介绍道。

社会培训,也是校方服务制造业的一个主阵地。技师学院内有一个培训部门,面对整个社会做一个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培训机构成员也是以老师为主,主要是锻炼老师服务于企业的态度,并通过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在校生。

此外,学校还不定期邀请一些大城工匠分享新技术和新发展。在与季华实验室的合作中,30余名学生深入了实验室的各个团队。在杨珍看来,在数改智转不断推进的今天,将“工匠精神”与高水平发展理念融入到教学团队中,可以有效提升未来佛山新型工业化储备人才的实力。

【撰文】龙西男 林东云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