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死课”

人世间
+订阅

03:14

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死课”

“未知死,焉知生?”在谈到对生与死的看法时,广州大学教师胡宜安说。

2000年开始,胡宜安在广州大学开设了一门特别的课程——生死学,在国内课堂开启了一场对生与死的探讨。如今,生死学已经开课二十余年,早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公选课。

死亡一直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话题,胡宜安却把它放在明面上,在经历对生死探讨过程中的懵懂、焦虑后,很多前来学习的学生收获了对死亡更多的认知。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小时候参加送葬,看见大人们把棺材放进土坑,用铁锹掀土埋葬的那个瞬间,一股莫名的焦虑与恐惧涌上我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胡宜安说,后来他才知道,这种心理其实十分常见,主要是由于在生死问题上,没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与认知启蒙。

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2000年,胡宜安开设了生死学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和学生探讨人生,通过让大家了解死亡,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什么,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生命是有‘死’的,我们应该以死观生,审慎地去面对生死。”

生死学,不仅学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死,也学如何面对身边人的离去。

当亲人走到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是继续做无意义的治疗,还是放弃治疗进入安宁疗护阶段?这些问题,胡宜安都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教学生们如何去面对。

生死学的热度是一点点涨起来的。

“一开始,媒体把我这堂课当做‘奇葩课’,和爬树课、三国杀课这些课程列在一起,让我上节目,因为大家有猎奇的想法。”胡宜安表示,尽管内心并不认同生死学是“奇葩课”,但不管怎么样,通过节目让民众开始了解到,原来学校还有生死学这样的课程,“这就是有意义的”。

在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后,胡宜安的生死学持续了多年,大家逐渐感受到这并不是“作秀”,而是一门严肃的、系统的学科,和节目里其他的“奇葩课”不同。2016年,网上慕课教学开通,生死学有了影响力,逐渐成为一门热门课程。

“生死课给我松绑了”

胡宜安回忆,一位上过课的女生向他表示:“上完这个课,我心里的枷锁松掉了。”

女孩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爷爷。她要到外地上高中那一年,爷爷在她启程前嘱托道:“孩子,要好好学习啊,然后考大学……我可能等不到你上大学那天了。”女孩并没有太过在意,只觉得上了年纪的人都爱说这些话。

中秋节时,在篝火晚会上,女孩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得知爷爷快不行了的消息。爷爷去世后,她屏蔽了所有关于爷爷的消息:爷爷哪天走的?被葬在了哪里?有什么话留给她吗?她什么都没有问。而为了让她专心准备高考,家里人也默契地不提及。

“能回避就回避,不去经历不好的事情,我们的传统观念都是这样的。”胡宜安说,虽然没有提,但是亲人的离世始终积压在女孩的内心。

女孩说,上了这个课,她知道了爷爷去世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她心中的绳索仿佛松掉了。她说在作业中写道:“生死课给我松绑了”,“爷爷,放假回去,我到坟前看你去。”

“随着年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亲人离世,这也是我们需要赋予学生的能力。”胡宜安说。

授课二十余载,共有三代大学生走进生死学课堂。从80后到90后,再到现在的00后,胡宜安明显感受到,学生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开放,对谈论生死不再那么忌讳。“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待生死越来越开放,才更加需要去引导,以免他们对死亡有片面的理解,甚至轻视生命。”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死亡”

“我中学时班里有几个同学因为学业得了抑郁症,回家治疗,这是我感觉到距离死亡比较近的时刻。”陈同学是一个理工男,选择修生死课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对生命的启发。

作为一名理科生,此前他从未认真思考和探讨过生死的问题。“没想到死亡之后还有遗忘,也没想到还有社会性死亡,让我感觉到了生命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对李同学来说,生死学是神秘的,上课后她发现,生死都不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到临前,我们怎样去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更加珍视现在的日子呢?”

写遗嘱、参观殡仪馆也是生死学课堂上的独特体验,胡宜安说,不少同学通过梳理身后事,更好地认识到人生。

“我希望能有一个欢乐的葬礼,我这一生是相对不平凡的,作为这一世与大家最后的告别,我也希望所有人是快乐的,甚至可以在我的葬礼上唱歌。”这是一名上课学生作业中的一段话,充满乐观、向上的力量。

“面对离世,我们不一定要悲伤,如今,个体已经不再局限于自我层面的体验,而是要把自我的生命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关注这些话题就是超越自我。”胡宜安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勇敢地讨论死亡话题,直面人生,更多人愿意捐出自己的器官,甚至大体。

20多年来,胡宜安感受到在生死教育方面,全社会自下而上的讨论热度在不断升高。从广州大学退休后,除了每周上一节课,他开始在抖音以“生死学胡教授”的身份,开始向全社会进行科普。

这些年轻人在人生不断向前走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认知有所提升,是胡宜安开这门课最大的慰藉。

【文字】南方+记者 王越莹

拍摄 南方+记者 吴明

剪辑南方+记者 杨琼 万稳龙

实习生 汪娅 侯翰林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