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全国第一,广东“人气”从何而来?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人气”旺出新高度。

3月底,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人口的数据引发关注。

广东2023年常住人口1.27亿人,较2022年增长49万人,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广东全省2023年出生人口达到103万人,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背后,我们还发现一个“秘密”——广东很“年轻”。在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的就超过1亿人。其中,16-59岁的劳动人口数量达到8460万,比重为66.58%,均是全国第一

此外,广东城镇常住人口95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42%

保持“年轻”,“人气”爆棚,广东是如何做到的?人口连年增长的背后,广东能为全国带来什么?

资料图。南方+记者 叶志文 苏芷妍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叶志文 苏芷妍 摄

出生人口蝉联第一,怎么做到的?

2023年,全国每10个新生儿里,至少有1个出生在广东。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人,较上一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从6.77‰降至6.39‰。一些传统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容乐观。

广东则是例外,不仅连续四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更是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生育第一大省。

集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生育第一大省为一身,广东凭什么能?

“广东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育龄人口规模,为人口自然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口学者、育娲人口智库专家黄文政指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凭借1.26亿人口总数排名全国各省份第一。如今,这一数字达到1.27亿。不难推算,其背后育龄群体的数目同样可观。

不过,“想生”才是关键。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2023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广东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其中超五成“90后”、近四成“00后”理想子女数为2个。

究其原因,一方面,家庭观念强、重视代际传承的婚育文化传统是基础。

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解释,这种强大的“家文化”与国家婚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尊重婚育社会价值为基础的新型婚育文化。

另一方面,广东频频亮招,减轻育龄人口生孩的后顾之忧。

2023年6月,广东出台18项措施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包括新增33万个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举措。深圳还提出,向生育三孩家庭累计发放补贴达19000元。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仲高认为,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服务网络,有助于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大大增强人口生育动力。

不过,超百万的出生人口背后也有隐忧。

黄文政提醒,分析人口数据时需更加关注“总和生育率”,即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只有总和生育率达到人口更替水平,才能使子辈与父辈人数维持基本一致。

资料图。南方+记者 张梓望 徐昊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张梓望 徐昊 摄

人口重回正增长,吸引力从何而来?

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罕见地减少了27.2万人,为1978年以来首次遭遇负增长,引发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过,一年后广东又重新回到了人口正增长的轨道。

今天,当我们往回看,彼时的人口负增长,不过是疫情冲击之下的阶段性现象。《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显示,广州、深圳分列当年全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单第1、2名,东莞、佛山同样进入前10,分别排在第4、9位。

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广东依然是不少人干事创业的首选之地。要解释广东“人气”为何旺盛,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广东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第一,广东有机会。

人往高处走,人往产业聚。我们不妨再看一组数据:2023年广东省GDP达到13.57万亿元,占全国的1/10;外贸进出口达到8.3万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780亿美元,均占全国的1/5;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50余家在广东布局……无论是腾讯、华为等科创头部企业,还是电器、家居等传统制造业,机会大门都向天下来客敞开。

“机会多了,人自然就来了。”董玉整认为,广东的超大经济体量和产业需求,为人口大规模增长提供了稳定动力。多样的就业机会、丰厚的劳动报酬,正成为开启人口机械增长的“金钥匙”。

庞大的适龄劳动人口正成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底气。董玉整说,无论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还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都需要不断创造新型人口红利,提供人口支撑。

第二,广东很宜居。

让外来人口真正安居乐业,广东是认真的——

频频“出招”聚人气。近年来,广东从规划编制、户籍政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用力“抢人”。以广州为例,当地于2023年7月出台政策——放宽外围城区入户条件,吸纳青年技能人才进入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真金白银守护“烟火气”。在民生保障方面,2023年全省教育支出4008.3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017.9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56.52亿元……让广东更加聚人、留人、宜人。

在周仲高看来,这些举措既增强了城市吸引力,稳定住人口规模,也提升了城市包容性,守住了发展的温度。

资料图。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城镇化率突破75%,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在广东,“城里人”着实多。

继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4%后,时隔三年,广东这一指标终于突破下一个百分点,达到75.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26个百分点,逐渐接近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

放眼全国,在各省份公布的数据中,仅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超过广东。纵观全球,城镇化率超过70%后,速度步入缓慢增长阶段,此时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来之不易。

2018-2023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18-2023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广东为何能够保持增势?原因就在于不断攀升的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珠三角核心区域仍保持着强势人才净流入的局面。

当前,深圳城镇化率已接近100%,佛山、东莞、珠海等地达到90%以上,广州则接近87%。广东核心大城市依然吸纳着全省最多的人口,聚集趋势不可逆转。

不仅如此,广东来了许多年轻人,而且不少是高素质人才。一项基于12所高校数据、针对2023届本科毕业生去向的研究显示,“孔雀东南飞”依旧显著,广东珠三角地区仍是毕业生赴外省就业的最大目的地。

另一方面,广东充分挖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镇化的空间,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

2023年以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县域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拓展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承接周边大城市人口外溢。

换句话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域,正成为提升城镇化率的下一个发力点。

周仲高建议,要从城乡融合发展切入,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统筹起来,以县域人口适度集聚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以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城市人才双向流动,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人口结构。

未来,打造更宜居的广东,我们还需要努力。

比如,从城市公共服务下手。

“要留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异。”黄文政指出,当前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指标下,纳入了大量非户籍人口,但这些人群未必享有同户籍人口一样的城市待遇,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是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需要思考的命题之一。

有专家指出,在全国生育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的大背景下,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正在成为地方竞速发展的发力重点。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活跃的产业经济,友好的落户政策,以及积极的就业环境等因素。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挑起的不只是稳增长的大梁,也是暖人心的担当与使命。

【撰文】话题研究员 陈子阳 黄锦辉

【策划】张哲 陈明诗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