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梅州高速公路(下称“汕梅高速”)作为贯通广东省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四市的交通“大动脉”,自1998年动工建设,分五期建成通车以来,一直是广东省东北部的一条重要南北货运通道,为沿线经济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出行需求升级的新趋势。现已“服役”23年的汕梅高速,面临着旧指标跟不上新需求、老设施不符合新规范、路况水平和通行能力有所下降等问题,亟待扩能升级。
汕梅高速部分路段。受访者供图
2022年11月,在沿线城市群众的殷切期盼下,全长87.557公里的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动工建设,吹响了“提质扩容”的号角。项目将从双向四车道扩至八车道,设计时速从每小时80公里提升至每小时100公里,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畅通梅潮汕揭交通往来,推动沿线地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广东省首个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当前,项目锚定“四年工期三年干”目标,全力加快建设进度,预计今年底完成首次交通大导改,力争2026年初建成通车。
施工难度大难点多
常开车途经汕梅高速的人不难发现,即使在非节假日时段,每日依然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大型货运车辆往来不息,繁忙的交通运输背后映射的正是经济、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作为梅州首条高速公路,也是梅州连接沿海经济带和汕潮揭都市圈的交通大动脉,汕梅高速对于沿线群众而言是“开放路”“致富路”。然而,随着车流量的持续增长,其承载量逐渐超出负荷,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尴尬现象。
奔着解决问题去,2022年,汕梅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正式动工。“项目起点位于揭阳市揭东区揭阳枢纽,终于梅州市梅县区程江枢纽。”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管理处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黄晓明说,“这一项目的实施难度并不低于新建工程。”
从空中俯瞰,汕梅高速先后途经山前冲积平原、低山丘陵、构造剥蚀中低山等地貌;路线穿越莲花山脉,沿山脉两侧布线,走廊带狭窄,山势陡峭,高差较大,地形多变,部分段落进入冲积平原和山间河谷。
此外,线路地层岩性变化较大,跨越红层、灰岩、煤系地层等,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分布较为普遍,易发生突水、突泥、坍塌等情况。
“原项目在1998年动工,指标与现行标准差异较大,且地处山岭重丘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与铁路9次交叉、涉河流航道41处、国省道交叉6处。”黄晓明告诉记者,项目实施难度可概括为地质条件差、涉铁工点多、涉河桥梁多、管线分布多等“一差六多三难”,为道路选线、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挑战。
“改扩建期间,旧路将保持正常通行,边通车边开挖是施工的一大难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改善行车安全性和服务水平等因素,在充分利用旧路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合理确定改扩建方案。”黄晓明说,该项目被认为是目前省内高速公路加宽建设难度最大的改扩建项目。
基于这一情况,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管理处牵头开展科研攻关,以“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安全设计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保通条件下扩挖高边坡综合处置研究与示范应用”“山岭隧道安全扩挖与增韧加固技术研究”等为课题深入研究。
“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以两侧拼宽为整体式八车道为主,局部路段采用改建、单侧拼宽、单侧分离式增建等为辅的混合加宽改扩建方案。”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工程技术部副经理李啟荣说。
近日,汕梅高速国高网段成功架设首片预制箱梁,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围绕今年完成全线第一次交通大导改的目标,项目管理处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施工进度。“今年有3个主要建设阶段,旱季结束前争取土方、边坡防护、排水系统完工;雨季施工阶段要保证便道的畅通,为结构物提供施工基础;雨季过去之后全力进入路面施工阶段,为交通导改提供基础。”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管理处工程部负责人王建辉表示。
智能制造展现新优势
在汕梅高速改扩建的各个施工现场,种类繁多的高新设备有条不紊地生产与运行。各式智能制造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的互相搭配,展现出智能制造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塑造的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推动建设在速度和质量方面实现跃升。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梅州市广梅产业园的中铁十一局汕梅高速改扩建TJ5标智慧梁场看到,大屏幕实时显示生产进度,制梁车间内9条环形生产线正在运行,效率较传统梁场提升3—4倍,让制梁实现从“现场”到“工厂”的转变。
智慧梁场内设9条环形生产线,生产效率较传统制梁大大提升。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智慧梁场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资源等成本的消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梁场建造新模式。”汕梅高速改扩建中铁十一局TJ5标智慧梁场负责人张文权告诉记者,项目在全线打造了TJ2标、TJ5标两个智慧梁场,设13条智慧化流水生产线,月产能达460片,梁储能达1190片。
梁板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结构物,其生产效率及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进度。“智慧梁场比传统梁场占地面积更小,预制梁生产周期从传统的10天缩短至3天,生产的智能化也使人员投入减少了约20%。”张文权介绍。
除此之外,以往箱梁完成浇筑后,传统洒水养护需要7天时间,智慧梁场利用智慧蒸养系统,18小时便可达到指标要求,且无需人工监控温度,系统根据设置的温度曲线,自动调节棚内温度,高效节能提升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实现快速成梁,达到张拉条件。
记者走访过程发现,“科技范儿”贯穿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智慧梁场。受访者供图
由于项目全线高边坡多,施工现场点多、线长、面广,要实现对工程施工及路面营运状况进行实时监控难度非常大。
“传统的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监控方案,监控视角低、覆盖范围有限、适用场景单一,难以满足全时段、全区域视频监控的需求。”黄晓明告诉记者,项目巧妙地化梅州山区的地理劣势为优势,“我们利用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通讯信号塔高位监控设备,将其与传统的低位监控结合,在全国首创高速公路高低位融合全域视频监控的新模式。”
视频监控室内,工作人员在电脑终端只需动动鼠标,施工现场的画面即可放大数十倍,画面细节清晰可见,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监工查看、建设进度跟踪,为施工的日常管理提供便利。
“对比传统的监控方案,该模式能够大大节约成本,从功能上还具备道路巡查、智能分析、实时研判等优势,实现远程的可视、可管、可控。进一步提高了对异常事件处置的效率和科学性,也为改扩建期间保安全、保畅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黄晓明说。
施工便道成了“便民路”
“谢谢你们,为我们村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路宽了、坡缓了,我们出行、耕作也都方便了不少。”在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当地村民向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建设者们表达着感谢。
白沙村位于梅县区水车镇东部腹地的山坳,村道狭窄颠簸。为此,项目TJ7标结合施工实际需要永临结合,将临时施工便道按永久道路改造,将宽3.5米的村道单侧扩宽2.5米,建成总长度为990米、宽度为6米的混凝土道路。道路连通G206国道和汕梅高速新建的水车服务区,既方便群众出行,又能满足重型车辆负载通行。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施工便道。受访者供图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水车镇安美村,全村140户、790余名群众此前主要依靠一条村道出行。经过规划设计,项目TJ6标按6.5米宽的标准对原有道路进行扩建,并对临边路段增设安全护栏,方便附近村民出行、农产品外运等。
在丰顺县汤西镇新湖村,200多亩水田、100多亩旱地及部分林地一直无公路衔接。20年来,村民进地劳作仍依赖于肩挑背扛的传统运输方式,费时费力。得知此情况后,项目TJ2标开始筹备修建长度为620米、宽度为4.5米的机耕路,便于村民引入农业机械。
地处丰顺县建桥镇环西村的莲花山,土壤疏松肥沃、光照充足,村民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大规模种植橄榄、蜜柚等农产品。在取得当地政府支持后,项目TJ4标将便道拓宽至7米,纵坡更小,行车更安全。便道建成后可连接G206国道,村民可以将农产品更好更快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高速公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其临建工程也应造福一方,将惠民做到最大化。
自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动工以来,项目充分考虑当地百姓需求,将工程建设与实施“百千万工程”结合起来,通过施工便道“永临结合”和“三改”工程(改路、改渠、改河)建设,将其与乡村公路、林区消防道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地方公路等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出行,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统计,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全线目前共有永临结合便道63条、长52770米,“三改”道路81条、长22223米,改路宽度2至7米。沿线受益群众纷纷表示,这些施工便道成了“搬不走”的惠民设施。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何苑妮
通讯员 江春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