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这场宣讲点燃奋发激情

南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4月2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揭阳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普宁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百千万工程”粤东专场宣讲活动在揭阳普宁市举行。

来自全省各地的13位优秀宣讲员,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激励大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提速,全面突破,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都是追梦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揭阳市揭西县潭角村党支部书记张恒说,自己辞掉珠三角的优渥工作回到家乡,带领潭角村两委干部和群众,按照“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潭角村完成了道路硬底化、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古树公园、乡愁公园等网红打卡点。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高标准农业,全村每年青梅产量达300万斤,柚子25万斤,橄榄20万斤;通过组织技术带头人到外地学习雕刻榄工艺,嫁接、培育新品种,使橄榄的价格从每斤10元提升到超100元。潭角村成为村庄整洁亮丽,村民安居乐业,可“春踏青、夏戏水、秋登高、冬赏梅”的网红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揭阳市惠来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执法员郑莹雪说,“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惠来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在惠来县临港产业园前詹工业区的东、西部各规划了一个新的工业区,形成三个产业平台,助推各产业链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位于溪西镇的临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工业区,从2023年5月启动规划选址,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签约落户了7家企业,均已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还有10余家企业正在洽谈落户。惠来正立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优势,抢抓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在当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的路上持续跑出“加速度”。

“如何培育乡村优势产业?在增城的这片稻田里,我找到了答案。”正值春耕时节,广州市增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巩子天胤讲述了增城三代“新农人”种出丝苗米“粮”辰美景的故事。丝苗米曾是一个高秆易倒伏的品种,以“增城丝苗米再生之父”宋东海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农人”,成功选育出新一代“野”字号的特优高产丝苗新品种。如何提高丝苗米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摆在第二代“新农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茂禾学习引进省农科院研发的“三控”施肥栽培技术,让丝苗米每季亩产量从不足500斤到突破700斤。几年前,返乡创业的第三代“新农人”沈燕芬成为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后又组建成立广州首家星级农机联合社,完成7个村庄的整村机械化工作,带动周边4个村庄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千千万万个“新农人”,让一片又一片的稻田变得更加金黄。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水清了、岸绿了,河畅了、洪涝少了,老百姓取水用水更方便了……实施“河长制”以来,老家门前那条溪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揭阳市榕江流域管理服务中心规划技术部部长陈旭斌看在眼里。陈旭斌说,揭阳全面落实“河长制”,将练江从“污染典型”变成了“治污典范”,开展“千村万池百里河道”清淤行动,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绿色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普宁市南溪镇有80多公里江河沟溪,当地提出“治水兴镇”,进行清淤疏浚、污染整治,重构水乡水系,打造长7.5公里的“泛舟水乡”特色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绿色水经济试点,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南溪镇新增了商铺300多家,常住人口从原来的4万多增长到如今的7万多,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纺织服装和医药是普宁市两大支柱产业,当地企业家分享了各自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广东创时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德兵表示,公司加大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技术的改造升级力度,初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目前拥有22条自动化服装生产线,拥有核心专利40多项,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9亿元,下来将继续以自主创新和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大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建设生态智能印花一体化项目,为区域服装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普宁人,普宁市金铭源药材行总经理赖晓潮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和中药材集散市场的创新发展,他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抓住普宁作为华南最大中药材基地的禀赋,将新会陈皮作为门店主打产品,电商平台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

“如何努力把发展短板变为潜力板?如何做强乡镇节点,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产生活?答案就在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中。”来自东莞市厚街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的郭云云分享了厚街打造东莞市城乡融合综合片区的故事。她说,东莞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由市直管镇的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镇,“百千万工程”正是对东莞镇村进行优势再造的大好契机。东莞选出包括厚街在内的城乡接合部区域作为城乡融合综合片区,通过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科创制造融合、生态人文融合等,打造“百千万工程”样板。目前,厚街黑山片区完成2763亩土地统筹,转入建设招商阶段,厚山现代产业园今年初动工,吸引首批10个优质新科技项目意向落户。

发展新质生产力

用科技助力产业体制升级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广东城镇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效。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研究所所长饶晖说,广东聚焦镇域薄弱环节,将1612个乡镇(街道)分成5类,推动乡镇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大量鲜活案例,如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擦亮风貌特色,以南昆山豹猫为灵感,打造名为“汉宝”的猫咪IP形象,将猫文化融入城市场景;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魔芋产业;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打造基层急救“先锋样板”,让群众更有“医”靠;江门开平市赤坎镇盘活存量资产,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引导社会力量,共绘滨海风情小镇新画卷;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夯实长效管护,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哺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一个土壤贫瘠、淡水资源缺乏的滨海小村,如何把“撂荒地”变成了“金土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驻惠来县前詹镇沟疏村第一书记刘斌锋说,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开展全镇实地考察,发现当地属于富硒土壤,于是推动村里流转土地形成规模,通过滴灌施肥、盖地膜等方法,用现代农业设施种植辣椒,每年辣椒亩产达到5000斤。调研发现前詹镇有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后,帮扶工作队对中药“鸦胆子”进行育苗试种,流转200亩土地进行种植,同时,科学制定各种标准,用科技助力产业体制升级,预期年收益达到150万元。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政策研究组负责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孙多山在宣讲中表示,广东创造性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引导资源力量向县镇村倾斜、向“百千万工程”聚焦。部署开展了“双百行动”,引导省内近100所高校院所与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地方的产业发展优势;动员企业等市场主体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组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选聘了38名专家顾问和12个智库机构;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广大土地资源,全面激发县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经过一年多共同努力,全省上下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认识更加统一,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举措,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成效日益显现,“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希望大家奋发有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新进步。

南方+记者 林捷勇 尚黎阳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