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变“金山银山”,广东乳源大峡谷做对了什么?

南方+ 记者

01:42

(大峡谷,时长共1分42秒)

“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探索新机制,确实起了实质的变化,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还出现新气象,值得自豪欣慰的是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花更艳、树更茂、景更美、民更富、人更和、物更多。”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林顺和欣喜地说。

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乳源“南大门”之称的大布镇,东邻韶关曲江,西、南与英德交界,北至大布镇的埕头瀑布。与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成“品”字形分布。全区东西宽10.00公里,南北长6.50公里,总面积3673.00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1999年10月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10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广东省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共管,并成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效地保护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植物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使珍稀野生动物大量回归,种群增加,在广东最少15年未曾出现过的大型动物中华鬣羚首次乳源大峡谷出现,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淡水桃花水母”惊现大峡谷保护区等。据调查,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93科763属1683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9种;记录陆生脊椎动物334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7种。同时,主责主业考核连续多年被省林业主管部门评为“一等奖”;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了“三无”目标,即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乱捕乱猎、乱挖乱采等违法现象,无群众上访。尤其是近年来,解决了许多多年来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困难重重 迎难而上

该保护区林地归属大布镇英明、夹水、埕头三个村委共26个村小组集体所有,极小部分属于私人自留山。据林顺和介绍,在保护区建立之初,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偏僻革命老区,生产结构单一。保护区地处偏僻的革命老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目前,农业GDP占比80%以上。保护区建立前,村民的经济收入除采些地皮矿外,主要来源于养殖业、种植、林副产品的采集,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集体山林和保护区内的木材和竹子。自1998年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禁止村民到保护区砍伐,村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贫困度加剧,随之而来的是保护区的管护难度增加、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加重。

其次是保护意识滞后,观念转变难。保护区周边的不少村民,特别是当年从保护区核心区迁移出来的居民,还存在着“靠山吃山”的意识,认为“自古以来祖祖辈辈以山为生,如今不让进山,岂有此理?”表现出保护意识差,对保护区管理工作不满甚至抵制。

再者是资源依赖性强,保护压力凸显。保护区周边农户对薪柴和用材的大量消耗也给保护区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薪柴是保护区周边农村主要的能源。据调查,当时1家农户1周需要薪柴约80到100公斤,每年每户薪柴需求为4000到5000公斤。如周边农户完全依靠保护区及周边林木作薪柴,无疑对保护区是个极大的威胁。此外,该镇是乳源红薯干盛产之乡,以传统工艺制作红薯干,对木材、薪柴的需求也很大。因此,有的村民甚至不顾法律的制裁到保护区偷盗林木。

为了化解这些问题与困难,该保护区管理处因地制宜,实践探索合适“区民”同发展、同进步、共建设、共管理等的新机制,为保护区增添了巨大的动力。

为民谋利 林地林权流转转出新面貌

保护区成立之后,把村民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木材、矿产等自然划入保护区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限制,村民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但不高,甚至抵触,并要求将其林地划出保护区。这些实际问题若不彻底解决,将给保护区带来较大的影响。

为找到有效的保护方式和村民的谋生出路,保护区管理处党组深谋远虑,选择了林地林权流转的措施。把村民在保护区内的林地林权流转生态公益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0年至今,通过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村民自愿将集体或私人林地林权流转到保护区管理。至目前,林地林权流转面积超过4万亩,约占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的80%,群众也在流转过程中得到红利,每年补偿收益得到提高。如2022年,保护区居民共获得生态公益补偿200多万元,补偿资金最多的下张村集体收益达到30万元,每户平均的补偿资金最多的周屋村每户达到5000元。

“在推进保护区管理工作中,不仅不与村民争利益,还要村民谋利益和维护利益,通过林地林权流转,实现了保护区与群众双赢的目的,出现了群众从‘要我管护’转变到‘我要管护’的好风气!”林顺和说。由于群众收入增长了、思想转变了、积极性提高了、保护意识加强了、保护区林地得到有效统一管理,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群众得到良好经济收益,使保护区面貌日新月异。

善铺路找出路 构建共建共管共赢新途径

为破解保护区管理难题,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认真探索生态建设和社区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善于为群众引路、铺路、找出路,构建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建共管共赢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该保护区深刻认识到,保护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需要标本兼治的系统工程,必须解决好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难题,消除群众后顾之忧等。

引导群众走上产业发展之路,拓宽经济收入渠道。自1998年保护区始建特别近四五年来,大布镇的腐竹、薯干、笋竹等“乳源三宝”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为此,鼓励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场、家庭作坊和农副产品加工。

为进一步引导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共享生态成果,保护区将造林、抚育、土地整理等主要劳务承包给群众,并参与巡山、护林等管护,以惯例延续下来,让群众参与分享生态建设成果,减轻对保护区直接的生活依赖,缓解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矛盾冲突。

为引导群众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保护区与社区村民一道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共同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护林防火的互动爱护机制。如为抓好森林防火,保护区内26个自然村的村民与村小组签订了承诺书。村民郑重承诺:谁失火,谁负责;小孩失火,家长负责……因失火造成森林火灾的,扣除本村当年集体、自留山生态公益林损失补偿金,用于对发生火灾的林地进行补种树木和复绿,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惩处等。

此举形成了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相互监督的森林防共管机制,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村民曹天成说:“一纸承诺,千斤重,万份责,保护森林如保护眼睛一样!”

群众力量 增强保护区管理能量

“大峡谷自然保护区能有现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区民情深,一心守护良好趋势,最根本的内涵在于群众的力量。”林顺和坚定地说。

他坚信,走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是做好保护区一切工作的基础。如在“林地林权”流转保护区,一些群众认为卖了“祖宗山”,持反对意见!对此,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且在大布镇担任过党委书记的管理处主要领导,林顺和善于深入群众摸实情,服务群众办实事,发动群众求实效,并与当年的同事、村中老人、村民等深刻交谈交流交换,对群众讲清、讲明、讲透林地林权流转的利益关系。言到实处动心弦,群众看到“老书记”的真情实意,吃下了“定心丸”。自此,不仅打开了“林地林权”流转的局面,还加快了“林地林权”流转的速度,更为群众创造了利益,得到群众的拥护。

在保护区管护管理工作中,保护区管理处坚持向群众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特别是经过“林地林权”流转,群众的收入越来越多,过去的“石头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使群众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从而尽心尽力尽责守护保护区。

【文字】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赖南坡 欧玉龙

【图片/视频】阙紫晴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杨韬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