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或者放弃,不敢尝试新问题新挑战。这些“玻璃心”现象是当前生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塑造强大内心,需要广大家长共同参与。3月30日上午10:00,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和东莞市道滘镇教育管理中心承办的“‘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家庭教育活动(总第12期)“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正式开讲,活动在道滘镇济川小学体育馆举行。
活动不但通过短视频真实还原家庭教育场景,还邀请了东莞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埗镇中心小学教师黄甜,道滘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马丹,道滘镇济川小学家长何家欣以及媒体代表、东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叶纯,共同探讨如何科学养育孩子。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有效的建议。
为了提高活动的参与感,现场每个座位上都放置了手举牌,家长可以现场观看的同时举牌表达自己的态度,直观呈现了家长们的育儿观念和面临的挑战。
这场干货满满的家庭教育活动在知东莞APP同步直播,短短一个小时便吸引了187.7万人次观看。
孩子遇到挫折就退缩
类似情景并不少见
“孩子遇到挫折就退缩,类似情景你遇到过吗?”当主持人叶纯问到这个问题时,现场家长纷纷举起红牌,看来有同感的家长还真是不少。
家长代表何女士说:“看完短剧感同身受。家有大娃正在上一年级,爱哭鼻子,写字写得不好他会哭;和朋友闹矛盾了他会哭;积木拼不出来他也会哭。作为家长我有时候就着急,忍不住说教。后来意识到哭未必是懦弱的表现,‘哭哭更健康’,家长不妨接纳孩子的情绪,自己也没有那么焦虑了。”
孩子们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以及造成的主要原因
马丹老师认为,孩子内心不够强大通常有四个表现:
一是害怕面对挫折和失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是自我评价偏低,事情没做好的时候,容易自我否定,或者把责任推给外界。
三是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愿接受批评。
四是不愿面对新的挑战,对新环境、新变化适应性比较差。
黄甜老师表示,有的孩子内心强大,有的孩子玻璃心,差异来自三方面:
一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差异。多血质、粘液质的孩子相对更能坚持,而抑郁、胆汁质的孩子更易胆怯、自卑,不管哪个气质类型的孩子,都无好坏之分。
二是孩子的个体因素。孩子有生理缺陷,孩子的心理敏感自卑,对挫折错误归因等个体因素容易让孩子脆弱。
三是某些外在因素。家长的过度期待、过度保护、过度操控、过度忽视等容易让孩子扛不住挫折。
四是来自学校及社会的因素。如高强度的学业要求、紧张的师生关系、不良的同伴关系以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心理承受力产生影响。
遵循原则,抓住关键
培养内心强大、充满力量的孩子
家长代表何女士给出了两根能量棒:
一是增加孩子的价值感,找优点多肯定,让孩子有尝试的动力。
二是家长要有容纳力,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有缺点是正常的,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爱自己的。
马丹老师认为关键有几点:
第一,给孩子植入“成长型心态”。
第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提升自信心。
第三,提升孩子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甜老师认为,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要遵循“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两个原则。她还提供了“1+2+3”的具体建议:
“1”是一个提醒:家长做好榜样示范,与孩子分享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分享自己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2”是两种意识:家长要学会放手以及接纳支持孩子。
“3”是亲子沟通三步曲:一是“看见”孩子,说出需求;二是自我暴露,挫折正常化;三是解决权力,交给孩子。
现场亮点频频,家长热情参与
本场活动做了认真的前期调查,并在现场用PPT的形式展示了数据。43%参与调查的家长坦言,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无法及时调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有11.8%的家长会有指责和抱怨;还有8.2%的家长不知如何应对。
家长们、网友认真聆听、举牌回应、详细记录。听了三位嘉宾的分享之后,家长们对于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信心大为提升。
一位家长说:“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生活中要多给小孩鼓励和包容,让他在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另一位家长说:“‘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这个活动让我感同身受,意识到了作为家长的一些不足,收获特别多,我知道了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有更强大的内心,特别感谢这次活动。”
一名网友说:“作为一名家长深感自己许多的不足,让我们知道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功课,心理健康有时候或许比学习更重要,健康的心理才是持久的动力。我们家长要去鼓励,去陪伴。感恩遇见老师,将耐心和关爱给予孩子。感谢你不辞辛苦对孩子。”
还有一名网友表示,不同类型的孩子,对挫折困难的承受度不同,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帮孩子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最后,全场观众一起收看了家庭教育短视频的下半部,短剧中的家庭经过学习和反思之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帮助孩子增强了心理的韧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