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日报、南方+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行走在阳江市区知名老街——南恩路,这里是阳江市中心最为繁华街区,商店林立,百货应有尽有,街道两边颇具特色的骑楼建筑,易将人带入历史长河中。不过,市民或许不知道的是,这里曾是“阳江三宝”之一的漆器重要的生产地,从这里,许多阳江漆器走向全国,扬名海外。
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田汉,也曾因为阳江漆器在此街留下足迹:1962年4月13日,他到当时位于南恩路的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参观,还为阳江漆器题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阳江漆器曾因漆皮箱很早闻名中外。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明末清初,阳江已制造漆器。不过,早在一千多年前,隋唐史书记载高凉地区(郡治阳江)已现漆器。
所谓漆器,指采用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以木、皮、布、纸、竹等为胎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家庭生活用品而存在,出行用车、常用生活家具,甚至盛水器物,都离不开漆器,而“漆”也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眼漆黑、如胶似漆、胶漆相投……常见词汇无不因漆特性延伸而来。
在中国,漆器已至少有8000年历史,与此相比,阳江漆器历史相对较短,但在中国漆器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闪耀着璀璨光芒。
漆皮箱《龙凤呈祥》,以漆皮箱等为主的皮胎制品是阳江漆器产品的代表。谢明提供
1400多年前阳江首现漆器
漆器在中国源远流长。本世纪初,在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漆弓,距今己有8000年;早在战国时就有漆器的记载,《韩非子·十过篇》说尧舜禹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广东髹漆简史》认为,至少在战国时期,广东已有漆用具,到西汉已有实物加以印证。著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有漆屏风、漆家具、漆盘、漆奁、耳环、木简等漆制品。
阳江什么时候开始有漆器呢?合浦汉墓群出土的漆制品地址已与阳江非常靠近。《广东髹漆简史》介绍,“2003年11月发掘合浦风门岭汉墓26号墓,在棺室前端发现有薄层漆皮,上有清晰的云气纹等图案,表明椁室部位曾经髹漆。”髹漆是制作漆器的一种工艺。阳江在两汉时期属于高凉县,高凉县又隶属合浦郡。
西汉南越王墓漆屏风。翻拍自《广东髹漆简史》
合浦汉墓出土漆器。翻拍自《广东髹漆简史》
考据文献最早现于阳江的漆器,或应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名为“驷马安车”,为朝廷赏赐给高凉地区乃至岭南风云人物冼夫人。
冼夫人为高凉人,也是俚人大首领,后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高凉郡自三国东吴至东晋、南齐至隋初,郡治均在今阳江,主要范围包括今天恩平、阳江、茂名一部分。冯宝死于任上,其和冼夫人儿子冯仆9岁时任春州(今阳春)郡守。也就是在冯仆任职期间,冼夫人为朝廷立下了大军功而获得了朝廷的赏赐。
636年完成的《隋书·列女传》记载,南朝陈国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叛,派人召阳春太守冯仆到南海(今广州),想诱他一同起兵反陈。冯仆派遣使者回去告诉冼夫人,冼夫人说:“我为国忠贞已历两代,不能因为怜惜你,而有负于国家。”于是派兵守境,并率领百越酋长迎接朝廷平叛大将章昭达。欧阳纥遭受内外夹击,兵败被俘。
由此之功,朝廷封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郡太守,并派使者持节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赐冼夫人一辆“绣幰油络驷马安车”。还有“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以及卤簿即仪仗队,待遇跟刺史一样。
建于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的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
《广东髹漆简史》和阳江文化学者冯峥《朱漆留香——阳江漆艺》考证认为,当时在用车标准方面,安车属于除皇帝之外公侯级别用车。《后汉书·志· 舆服上》记载,皇帝乘车是六匹马,其他人是四匹马,也即“驷马安车”,但安车均为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在非上车时乘坐用。《晋书》记载也与汉朝一样。南北朝也应当如是。
安车也髹漆。《周礼订义》:“郑锷曰:‘安车则饰不用翟漆之而已。妇人坐乘,独此车名安,朝王所乘取安处之义。’”古代马车大多为木制,王公贵族所用之木器也大多髹饰天然大漆,一方面能够增加防水性、耐用性和美观性,同时能彰显高贵。
冼夫人还有一件漆器:金箧。《隋书·列女》记载,隋朝建立后,冼夫人带领岭南数千首领归附隋朝,由是岭南很快平定,其后还亲自披甲乘马护卫朝廷使者巡视岭南诸州,各州首领也前来参拜,并且命令他们仍统领原来部落,于是岭南得以安定下来。也因此功绩,被朝廷授为“谯国夫人”,统领各部和六州兵马。皇后还以首饰及礼服一套赐给了她,冼夫人将这些礼物放在了“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
“金箧”,史书未说是皇后赏赐,或属冼夫人私藏。《广东髹漆简史》认为,“金箧”可能是阳江早期的描金漆皮箱,冯峥在《朱漆留香——阳江漆艺》一书认为应为描金的木箱子,而描金是漆器的一种技法。至于“金箧”是高凉地区工匠制作还是从外地购买,可惜暂无史料查证了。
官帽漆皮箱。翻拍自《广东髹漆简史》
漆皮枕。翻拍自《广东髹漆简史》
漆皮箱,奠定300年地位
阳江还有出土南宋时期漆器。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在出水的众多文物中,有不少漆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目前研究认为,漆器应主要来自江浙一带。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唐宋时期,漆器已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而到清朝中期,广州外销的漆器量已非常大。
《广东髹漆简史》记载,现藏柏林国家博物馆的1753年第1753号《粤海关税则目录》全册中英文双语翻译解释,详细记录了清朝外洋船出口货物价值,以解决在广州港口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的方式。其中有大量从粤海关出口漆器以及相关材料物资统计在册,也从侧面佐证了当年广州外销漆器品类繁多数量之大。
老义和漆皮箱(阳江三宝博物馆陈泽满收藏)。
也就是在这时期,阳江漆器或已远近闻名,其中阳江非常知名的漆器商号“老义和”创建自乾隆年间。“老义和”也是阳江目前发现历史最长的漆器品牌。2000年版《阳江县志》称,老义和生产的漆皮箱、漆枕头最知名,其特点是漆膜丰厚、轻质、防潮、耐酸、耐磨、光亮、美观、耐用。
清朝中前期时,阳江漆器在广东漆器中处在很重要地位,其中阳春所产“广漆”或有很大贡献。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三》(成书于18世纪晚期)记载,“广中产漆,售行他省,皆称广漆。粤中工人制造几、匣、器皿,无不精雅。”并引用《通志》说:“广漆色甚明光而不甚粘,出阳春新兴德庆。”很可惜,阳春产“广漆”在阳江相关文献中未能发现有记载。
可以确定的是,在清朝初期,漆器业已是阳江重要的行业,漆器也被列入到历史文献的税收项目中。康熙二十年(1681)《阳江县志》是阳江现存最早的县志,其卷二赋役记载,“彫漆衣装”年税收“银伍两陆钱伍分零捌毫”。
康熙二十七年(1688)《阳江县志》税则中有记载“彫漆衣装”税收情况。
彫同雕,雕漆是漆器的一种工艺。此后清朝阳江县志税则中一般写作“雕漆衣装”,但记载仅此而已,税额变化也不大。尽管如此,税则中,“雕漆衣装”却是除粮食、盐、渔之外单列的商品。
雕漆衣装或为阳江漆器的一种,阳江三宝博物馆负责人陈泽满认为可能是漆皮箱。但“漆皮箱”记载最早出现在民国14年(1925)《阳江志》食货志。该志介绍了漆皮箱制作材料、种类、畅销渠道、知名原因,不过仅64字。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如下:
漆皮箱,制作材料牛皮与其他地方相同,唯独漆最好,所以驰名京省,远销国外,还有皮枕、皮椅、皮盒、皮筒等都非常精良。不过同一漆工到省城去制造色泽逊色很多,大概是因为漆性与阳江独特的地理特质相契合。
阳江诗人谭松年在《阳江竹枝词》一诗中用漆箱来表达美好祝愿:“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阳江文化学者陈计会考证,谭松年为清末民初人(1853年—1937年),是今阳东区雅韶镇人,有《花韵轩诗选》三百首诗传世。
漆皮箱为何广受欢迎?现在来看,它最重要的一个优点是盖上箱子后不透气,保护物品不受潮、不发霉,或许正是这一重要因素,让阳江漆器很快走向鼎盛,也奠定了阳江漆器在中国近300年的重要地位。
漆皮枕(阳江三宝博物馆陈泽满收藏)。
向艺术品迈进
民国中期迎来辉煌时代
到民国中期,阳江漆器迎来了辉煌时代。此时,阳江漆器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不仅是生活用具,还与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工艺品和艺术品,颇受达官贵人喜爱。
此时从业人越来越多。上世纪三十年代,阳江县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还有分布于西濑、塘基头、华濠、新店、南门街、河沿社、石觉头等的家庭作坊20多户,从业人员高峰时期达700人。
产品走进广州、香港、澳门等大城市,还远销东南亚等地区,其中,老字号“老义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除了在广州、香港的先施、大新等大百货公司设有专柜展销老义和漆器外,香港、澳门分别还有专营老义和漆器的行庄。知名商号“广泰成”规模很大,《阳江文史》第八期《阳江漆器业》记载,广泰成于1932年结账时,和它的分支机构共有流动资金36万元(双毫白银)。
民国时期阳江漆器兴盛,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任县长李伯振有一定关系。
最初,受民国早期阳江发生多次战争影响,加上伪劣漆器充斥市场,漆器业冲击很大,李伯振派人到福建考察漆器,并开办了一间官办“阳江漆器传习所”,聘请福建漆艺工人来传授技术,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集人所长,改进了阳江漆器的设计,增加品种如首饰盒、印章盒、烟盒等品种。
民国23年(1934)阳江县政府至省政府“寻找漆树资源”的公函。翻拍自《广东髹漆简史》
大漆是漆器的“正统涂料”,在漆树中提炼而成,有几千年历史,但阳江不产漆树,生漆资源供应严重不足。李伯振为振兴阳江漆器产业,还向省政府求助。《广东髹漆简史》记载,民国23年(1934)九月十五日,李伯振签发阳江县呈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的《函询本省何处植有漆树及其状况如何请详查见复》公函,当年九月十九日,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回复有阳江县政府的公函,可惜未有最终查找结果。
阳江漆器传习所另一大贡献是,改进产品时注重在漆器产品上增加更多种颜色和装饰,以提高艺术品位,从而打通了器与艺的大门,使阳江漆器向艺术品迈进成为可能。
与艺术结合成就最高的当属知名商号广泰成。《阳江漆器业》记载,该商号成立于1913年,其厂里的木工、皮工、漆工、美工均是阳江一流漆器工人,漆器工人傅乃彬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形神毕具;为其产品题字的书法家谭新篁,对篆、隶、真、竹、草各体毕精,尤擅长阳江“颓黄书法”。颓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书法风格,颇受当时上中层认识喜爱。
民国陈济棠统治广东时,广州市的豪绅以“广泰成”漆器写上谭新篁书法作为交往的名贵礼品。
阳江三宝博物馆陈泽满收藏“广泰成”漆皮箱中文字记载该品牌在南洋赛会上获得“头等奖章”。
广泰成产品在国际展会上也获得了认可。文献中记载,1936年的南洋赛会上,广泰成的皮雕“万寿金花漆盒”荣获金质奖章。不过,陈泽满认为,“金质奖章”不准确,应为“头等奖章”,这在其收藏的广泰成漆器中有文字印证。
如今,也因为其艺术价值高,“广泰成”许多作品已被列为“不准出境”名单。2023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广泰成被列为“1911年至1949年间代表作不准出境名作坊”,谭新篁作品和漆器类作品被列为1911年后“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名单。
阳江漆器博物馆收藏的“广泰成”漆皮枕,为谭新篁上世纪四十年代制作。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商路受阻,阳江商业受到较大冲击。《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记载,1942年皮箱行业只有18间商店。战后有所恢复,1948年阳江已有26户私营工商业主,但无法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相比,知名的“广泰成”也被迫关停。
尽管如此,民国时代的漆器业留下的许多遗产,为新中国成立后阳江漆器的再次兴盛发挥了巨大作用。
实用与艺术价值高度结合
一家国营漆器厂的巨大贡献
阳江漆器在民国晚期进入了短暂的沉寂期,但新中国成立后,很快迎来了鼎盛期。这时期,阳江漆器工艺日臻完善,阳江漆器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高度结合,制作产品成为“国礼”,送与外国领导人;漆画也逐步脱离漆器,成为一门独立画种,而且在中国漆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在其中厥功至伟,甚至可以说,没有该厂就没有当代阳江漆器地位。
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车间。翻拍自2000年版《阳江县志》
该厂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私营漆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为国营,正式命名为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以下简称“阳江漆器厂”),当时与阳江糖厂、阳江小刀厂、阳江船厂并称为“阳江四大厂”。
阳江漆器厂成立后很快得到市场认可,在当时的广东漆器中,阳江漆器最为兴旺,且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广东省出口创汇的一面旗帜,此后还远销法国、美国等欧美,畅销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漆画家蔡克振在《广东髹漆简史》序中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阳江漆器厂的漆皮奁、漆屏风、脱胎漆花瓶及纸胎漆器等在粤港澳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而潮州地区具有“国宝价值”的金漆木雕却逃脱不了多舛的命运,甚至遭劫难和破坏。
阳江漆器得到了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的高度认可:1962年4月13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田汉,到阳江漆器厂参观后,留下了“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赞美诗句。
漆屏风。翻拍自2000年版《阳江县志》
1964年,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到上世纪70年代,阳江和北京、福州、扬州、四川并称为中国五大漆器生产基地。阳江漆器厂所生产产品从1979年起成为轻工业部“部管产品”,该厂也被指定为轻工业部全国13个重点厂之一。
正因为阳江漆器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全国许多重要漆艺会议选择在阳江召开,1985年4月5日,由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中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漆画展筹备会议在阳江漆器厂召开。1991年,中国漆协理事年会在阳江召开,1993年,中国漆器质量管理会工作年会也选在了阳江召开。
阳江漆器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崛起,与民国时代留下遗产渊源极深:阳江漆器厂的前身是私营漆器生产合作社,由民国阳江知名漆器商号“广泰隆”老板张椿棕负责全面工作,改为国营后,还汇集了广泰成知名漆画艺人傅乃彬等一批民国时期的管理者、工人和艺人。
另一个最重要因素是,与阳江漆器厂在人才和技艺上的创新探索有莫大关系,而且漆画开始从漆器中独立出来。
当时,阳江漆器厂对现代漆画进行创新探索,还长期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实验基地,学院许多老师和学生将创作项目带到漆器厂,与厂里师傅相互交流、学习、合作,甚至吸收了许多美术学院毕业学生加入工艺美术设计组,进一步促进了阳江漆器工艺由实用性工业生产向审美性绘画创作的探索。
阳江漆画也逐步大放异彩:1980年,大型漆画《葵乡》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在1986年中国漆画展上,马文琪的漆画作品《瓜叶梅》获得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9年,阳江漆器厂漆艺师程运祟、范俊被轻工业部中国漆艺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漆艺家”。
马文琪是首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漆画作品的阳江人,收藏作品为《瓜叶梅》。图片由谢明提供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的蔡克振,在1976年秋就带着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到阳江漆器厂搞创作,《葵乡》就是其在1980年阳江漆器厂时,与阳江漆画家陈其积等厂内师傅一起创作完成的。
因漆画与阳江结下不解之缘,蔡克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阳江是他的第二故乡。
阳江对中国漆艺的另一大贡献是“阳江漆”。1976年,由阳江漆器厂成功研制,先后荣获了轻工部三等奖、经贸部荣誉证书、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先进成果奖”。
此前,漆器常用涂料是大漆,从漆树提炼,产量有限。阳江漆由腰果壳提炼而成,也因此被称作“腰果漆”,它解决了天然漆供应不足的问题。原阳江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副厂长程运祟回忆当时情况,阳江漆研制出来后,“全国除用大漆外,都用阳江的腰果漆来制作产品。”
“阳江漆研制出来后,极大刺激了民间漆器作坊和私营漆器工厂发展。”阳江漆艺产业协会会长范高亮说,相对大漆,阳江漆成本很低,产量也大,能满足产能扩大,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私营漆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阳江漆器厂不一样的是,他们许多广泛开拓国内市场。范高亮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私人工厂,1993年还参加了广交会,“当时参加广交会的私营工厂有七八家。”
实际上,除了阳江漆器厂和私营工厂外,当时阳江还有一批集体漆器工厂。比较知名的有集体企业——阳江县江城家具厂,建于1976年,生产仿古金花漆木家具、现代漆木家具,销往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范高亮介绍,当时阳江县“二轻系统”管理的工业组织,漆器是其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另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记载,二轻系统工业原为县手工业局,管理有手工业厂、手工业社,1956年手工业人数6802人,占了全县手工业从业人数的88.9%。在改革开放后,二轻系统企业迎来了新发展,到1987年,其所属企业44户,职工9530人。
然而,阳江漆器的辉煌,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大浪潮的冲击下,未能持续延续下去,随着全国漆器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阳江漆器业很快又一次进入了低迷期。
国家级非遗名录“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傅以周作品《爻》 。
传承与发扬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漆器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能保持长期生命力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实用价值:作为日常家居生活用品,既有出行用车,也有居家生活用大件漆家具,还有小至水杯、筷子,到后来还有顺应时代生产官帽箱、首饰盒、印章盒、烟盒等。
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漆器市场断崖式萎缩,范高亮经历了阳江漆器业的至暗时刻。他说,当时中山市现代家居崛起,席卷全国大江南北,阳江市场也被其家居产品所占领,冲击了整个漆器行业。
阳江漆器的一面旗帜——阳江漆器厂在这时逐步转制,直至停业,民营私营漆器厂也都相继关门歇业,从业人员纷纷转行。
为何阳江漆器业在此时衰落?接受采访的许多阳江漆艺人认为,现代家居兴起,材料发生了巨大革命,广泛使用化学漆,生产工艺也发生变化,而漆器产品却逐渐与市场脱节。
如今,1966年搬到北山脚下的阳江漆器厂旧址早已拆除,仅留下成立之初的旧址矗立在南恩路,但如果不是当地文化学者的指引,根本不能与曾经辉煌的漆器厂联系在一起。
著名的阳江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最初地址位于南恩路。
即南恩路南面290号、292号、294号,均为厂房,以及南恩路北面201号、203号、205号,用作办公兼厂房。不过,这里已看不到当年厂房的任何痕迹,早已用作服饰、鞋、蛋糕等店铺。
作为“阳江三宝”之一的阳江漆器,尽管今天依然如雷贯耳,但在今天的阳江大街小巷已难觅踪影,普通人家更是难得一见。
不过,在本世纪初,阳江漆器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开始焕发生机:从漆器中独立出来的漆画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而随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掘愈发重视,制作阳江漆器的相关传统技艺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阳江漆器制作人傅以周成为“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也开设阳江漆艺选修课,吸引不少新生代学子关注阳江本土传统文化。
陈其积作品《金鱼漆屏风》 。
阳江漆器厂留下的遗产——人才,在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其积、傅以周、范高亮、杨耀卓等一批知名漆艺人,许多出身漆艺世家,父辈或本人均长期供职于阳江漆器厂,他们开设私人漆艺工作室,或以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形式培养新人、传承漆艺技术,许多漆艺人从1990年后期开始,聚焦漆画创作,从而让阳江漆画在漆艺界逐步颇受关注,并在市场上持续走俏。
陈其积是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1962年毕业后就长期供职于阳江漆器厂,早在1980年,他参与的大型器画《葵乡》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上世纪80年代漆画作品《热带鱼》《故乡晨曲》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展。2005年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漆墨苑”,许多想学习漆艺、漆画的年轻人慕名而来,他倾囊相授。还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漆艺人才,学生陈自豪、阮文峰、林业潮等已成为了新秀中的佼佼者,学生作品也多次入选省级以上展览或获奖。
陈其积指导学生作画。翻拍自2013.10第五期《阳江宣传》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傅以周可谓漆器世家,其父亲傅乃彬在民国时就已出名,后为阳江漆器厂骨干,傅以周则上世纪80年代长期供职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88年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其创作的漆画,长期在全国各大美术展上展览。
范高亮得到了其父范俊真传,范俊曾任阳江漆器厂设计组组长,他们均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从2019年起,受广东岭南技术学院邀请,为其美术专业学生授课,传承和传播阳江漆艺。
在他们的带领下,一些年轻漆艺人成长起来,甚至以此为业。在阳东区文化创意街开设了多家漆艺店,他们在这里创作漆画,制作漆工艺品,通过线上或线下销售。
民间力量自发加入
多方合力探索新生之路
还有更多民间力量也自发地加入进来,一些“漆器迷”倾其所有,为当代阳江漆器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地道道的阳江江城人陈泽满打小痴迷阳江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各类漆艺品、小刀、书籍等物品,2012年创立了阳江三宝博物馆,收藏的阳江漆器占了博物馆的三分之一,并长期免费开放。其藏品有自清朝以来各时代的知名品牌以及各种样式产品,而且他还自己制作漆器。
2014年建成的民营阳江漆艺院,至今已成为阳江漆器文化传承、发扬和展示的窗口和平台。该院由漆器“发烧友”杨阁投资创建。院内设有“阳江漆器博物馆”,配套了“游客中心”“雅韶渔村”“阳江特产专卖店”和停车场,集传承、创作、展示、旅游、研发、教学、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漆器文化综合性展示窗口,现已是国家AAA级景区,博物馆长期免费开放。
目前,该院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多名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一批年富力强、熟练掌握阳江漆艺核心技艺的工匠,他们组建漆器产品设计团队,研发阳江传统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等漆器产品。该院还不定期举办阳江漆艺旅游产品创新人才培训班,邀请漆艺名师授课,培养了众多了许多年轻人从事漆器文创产业。
不过,在许多漆艺人看来,当前能掌握从胎骨、裱布、涂漆、装饰等漆器制作全过程的人并不多,阳江漆器仍面临技艺流失危机。
“有漆器才有漆艺。”傅以周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漆艺历来是以物为主,阳江漆器的出路,还是要靠市场,让漆器回归人们的生活,要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为阳江漆艺产业协会会长,范高亮这些年也在思索,如何与市场结合,比如是否可以从旅游工艺品等入手,期望更多人加入探讨,制作出让更多人青睐的产品。阳江漆艺馆创建人杨阁认为,阳江漆器要再次兴盛,应作为一项事业发展,需要依靠各级政府长期关注、投入,以及有心此事业的人才长期坚守和创新探索。
知多D
■阳江漆器工艺
阳江漆器工艺种类很多,从质地上分有皮胎漆器、木胎漆器、麻(布)胎漆器、金属胎漆器、塑料胎漆器、纸胎漆器和瓷胎漆器。皮胎产品、纸胎产品最具阳江漆器的传统和独特风格。皮胎产品又以漆皮箱和漆皮枕最著名。从民国开始,阳江漆器尝试开始增加更多颜色和装饰,提高了艺术品位。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描漆花工艺发展成具有阳江特色的漆画工艺。
传统漆皮箱漆器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一是制胎,基础材料为木头扎制骨架和牛皮;二是髹漆,也叫上漆,阴干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三是装饰,即在皮箱四周或表面按需配字画;四是抛光,需一边用水冲一边用细砂纸打磨,直到表面光泽润滑,阴干后即为成品。
■当代阳江漆艺那些应被铭记的重要时刻
1964年,受国家委托,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制作彩色石雕《旭日苍松》,被送给了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作为75岁寿辰的贺礼。
1976年,阳江漆由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研制成功,此后迅速成为全国漆器生产用漆重要原料之一。
从1979年起,阳江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轻工业部“部管产品”,该厂也被指定为轻工业部全国13个重点厂之一。
1980年,由中国知名漆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蔡克振在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蹲点时,与漆艺人陈其积等厂内师傅共同创作的大型漆画《葵乡》,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1989年,阳江漆艺人程运祟、范俊被轻工业部中国漆艺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漆艺家”。
2011年5月,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5月,阳江漆艺人傅以周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23年5月26日,广泰成漆器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了“1911年至1949年间代表作不准出境名作坊”,谭新篁作品和漆器类作品,被列为了1911年后“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名单。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陈步上
【图片】陈步上(署名除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