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河源,繁花似锦。在市区天和城小区,有一个书香氤氲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漾”花艺主题馆。走进馆内,书香、花香、茶香萦绕,古朴的木质书架、桌椅有一种原始的质朴感。“这里的环境优雅舒适,文化气息浓厚,可以让我放松身心、增长知识,还可以交到许多书友。”市民张惠嫦在参加一场花艺活动后说。
走在河源的大街小巷,人们开始感叹,这座城市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颇具创意的城市书房、古香古色的历史街巷、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这些公共设施场所,给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码”,更为旅游“赋能”。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举办各类惠民公益讲座、培训、艺术展览共84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728场,举办可供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155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形式多样的“文体大餐”。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文化惠民更加凸显
去年以来,市文广旅体局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文化惠民更加凸显。新建2个“粤书吧”和1个“粤文坊”,以“便民+新服务”为市民创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不断扩大公共文化艺术体育服务覆盖面,除了依托“粤文坊”开展文艺活动外,为了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去年以来,市文广旅体部门顺利推动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完成,并完成“馆校共享图书”项目二期建设,建设服务点42个,以“便民+新服务”为市民创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有了好的设施,还要有丰富的活动。去年以来,我市强化文艺精品创作,创排传统戏曲剧目7件,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46个,同时举办“我的家乡多么美”原创作品音乐会、“河源遗珠耀南粤”系列活动之河源市第三届客家童谣表演赛等,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艺盛宴。
去年8月27日,“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在河源亮相,引爆市民逛博物馆的热情,市博物馆线上预约爆满,一票难求。河源素有“中华恐龙之乡”美誉,近年来,河源与“龙”共舞,积极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研究,创建了河源市古生物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并召开了首届河源恐龙学术研讨会,成立河源恐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河源市古生物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同时,我市在培育和打造优质博物馆品牌等方面不断发力,新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处、省级可移动革命文物90件,市博物馆新增藏品407套609件。入选“2023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1个。获评国家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优秀等级1个。组织开展第九批市级非遗项目认定工作,利用非遗元素设计非遗文创产品近40件。
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也切实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未来,更多公共文化新去处、打卡地将成为广大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体育赛事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更加活跃
去年12月17日,随着发令喇叭鸣响,在市体育馆门前,一众跑友奋勇争先——2023河源万绿湖马拉松开跑。1.5万余名参赛选手奔向“河马”赛道,用速度和激情感受与众不同的绿美河源。
去年以来,市文广旅体局组织“穿越万绿湖”大型徒步、万绿湖马拉松、村BA等众多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河源市第十一届广场舞展演暨原创广场舞教材推广活动,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随着徒步、篮球、广场舞、排球、羽毛球等赛事活动接连上演,城市活力蓬勃跃动,展现立体全面的体育风采,全市各地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赛事持续擦亮城市名片,推动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我市顺利举办2023年河源市青少年体育锦标赛,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组织运动员参加亚青赛、第十六届省运会、省青锦赛、省男篮联赛等重要赛事,均收获不俗成绩,其中第十六届省运会创造了建市以来参加省运会获得奖牌数最多的纪录,全市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市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群体健身场地设施实现了广覆盖、保基本。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共有篮球场地4238个、足球场地277个、羽毛球场地1030个、乒乓球场地2062个、社区健身中心257个,为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艺术普及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破解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关键一环。
接下来,我市将以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建设更高质量的文化强市、旅游旺市和体育强市,助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河源文旅力量。
记者:曾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