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人文经济注入丹灶力量。3月29日,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丹灶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同步发布《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提出要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久久为功培育丹灶乡创品牌。
产业界如何参与城乡美学发展和艺术创生?如何以艺术、文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城市文化生活新供给如何服务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是人文经济学的理性探讨,也是南海这个产业强区正在探路的新鲜实践。
对于丹灶而言,人文经济是一个发展突破口。通过全力推动人文经济发展,丹灶致力让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浸润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层治理、城乡换新等方方面面,让丹灶的发展“见数”“见物”更要“见人”,走出一条符合丹灶实际、彰显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月29日,丹灶镇举行“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发布。 丹灶镇供图
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的底层逻辑
南海继在春节后的“新春第一会”将人文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3月3日,在丹灶举行了“艺企同行,以文兴业——共筑南海人文经济新高度”交流会。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发展人文经济是大势所趋,南海产业要走出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子。
南海人文经济之路怎么走?3月18日,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党校举行2024年开学典礼,顾耀辉作开班动员并授开学第一课,分享了对南海发展人文经济的思考: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以文科融合催生发展动能,以文城共荣实现近悦远来,让人文经济学成为南海最生动的实践。
围绕人文经济,丹灶已经迈开探索步伐。大会上,丹灶正式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重点以“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拉开人文经济发展的序幕。
大会上,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要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共生的实现路径,近年来,丹灶在产业、科技和文化、人才等领域积蓄了很多优势,接下来丹灶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要有信心,也要有自信。
方华刚表示,丹灶要坚持以文兴业,推动经济跃升,大力发展文商旅产业,将文化发展与制造业当家有机结合;要以文促科,催生发展动能,重点发挥好院士、企业家和文产特派员等人才优势,创造出更多科学艺术融合的“人文公共品”;要以文润城,提升城乡品质,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将文化要素贯穿到美丽圩镇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展现有韵味、有美感、有乡愁的乡村图景。
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夏远表示,人文经济遵循的是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消费的潜力无限大。此次活动期间,彭宇当代舞团在粮仓剧场进行专场首演,打开门让老百姓看见艺术如何生长和共生,创造出更多人文经济价值,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更多示范点串成线,连成片,将是丹灶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的底层逻辑和支撑。
3月29日,丹灶镇举行“文产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建设工作推进会,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 丹灶镇供图
找到有丹灶味的人文经济打开方式
大会上,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作人文经济主题分享。她表示,发展人文经济,对于今天的丹灶而言是内在强烈需求,关乎丹灶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丹灶从小五金起步,推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经济发展模式,当时赢得了发展的先机,诞生了南海第一位“万元户”,但也造成了犬牙交错的无序布局,留下了环保的邻避问题、安全生产问题。
有什么样的土地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形态。两年前,丹灶在南海区的统筹下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六大措施打造三大万亩连片空间。去年底,丹灶又出台了全镇的发展规划,按照“三轴四核、三片四脉”进行城市的规划。
“全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是因为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地方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技术创新,决定性因素还是人,能够吸引和留住什么的人,地方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质量。”何敏仪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丹灶已引入25个院士项目、180个科创项目,院士、科学家、创新人才业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在氢能和智能安全两大产业快速发展“硬实力”的基础上,丹灶将以文化“软环境”塑造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城市。
“丹灶聚力发展人文经济,恰逢其时。我们将以今天活动为起点,形成有丹灶味的人文经济打开方式。”何敏仪表示,接下来,丹灶将会以文化为支撑点,进入城乡融合新境界,为文产特派员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持,让特派员与村民充分互动,推动青年力量融入城市更新、“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大局,并进一步提炼出丹灶人文基因。
“我们将以文化为切入点,激活跨界融合。”何敏仪表示,丹灶将持续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对丹灶历史文化、生态、产业、科技等各类创生要素进行创作,跨界发展人文经济的多元业态。
此外,丹灶还将以文化为纽带,提升对外连接的高度和广度。为此,丹灶将加快“有为水道”、金沙户外、艺术航海等重点项目的推进,鼓励文化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擦亮一批文化IP,把这些丹灶独有的文化符号融入城市肌理,并以国际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驻留丹灶为驱动力,用好艺术、音乐、舞蹈这些世界性“语言”,助力氢能艺术航海计划,用文化艺术进一步帮助丹灶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启动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
大会上,与丹灶启动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息息相关的是《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发布。丹灶提出要以“文产特派员制度”为特色抓手,久久为功培育丹灶乡创品牌,打造大湾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和品牌高地。
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对《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进行了现场解读。他表示,该行动计划将坚持“艺术创生”和“青年创变”两大行动逻辑,强化艺术家和青年人才导入的“人才战略”,连接更多社会资源,以青年传播引发更多社会关注的“人气行动”,形成城乡高度融合下新老居民共享的“人心工程”。
为此,今年丹灶将推出“两墟、一会、两计划”三大行动抓手。其中, “两墟”是指共创罗行艺术墟和西城青年墟,前者将依托罗行墟的大量闲置空间,开展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发展艺术创意商业业态,吸引更多艺术家驻访罗行墟,形成对周边社区的带动和激活;后者将以西城墟—伏水湾为核心,通过导入大量青年社群主理人和青年创业者,培育与丹灶乡土文化密切结合的“乡潮”“村潮”品牌,激发地方创生力量。
“一会”则是一场高能级的趁墟大会,展示“丹灶乡创”建设成果,形成极具影响力的“丹灶乡创”品牌活动,吸引乡创人才资源聚合,持续为丹灶输入优质项目团队资源。
“两计划”包括“丹灶村节”焕新计划和同舟-艺术科技协同计划。前者将深挖丹灶村俗、村庆、非遗项目等节庆民俗文化资源,贯穿全年进行整体性包装,植入当代化审美和年轻化打开方式,实现仪式感再造和品质感传播;后者将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与跨领域科技工作者,共同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探索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共同创造出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和解决方案。
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张柏林
■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