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努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

南方+

巍巍五桂,泱泱岐水。

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绿水青山一直是中山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也是绿美中山生态建设要守护的重中之重。

“无废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事关城市未来,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百城之一,近两年来,中山将“无废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融入城市发展大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促使“无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无废城市”建设在这里从蓝图走向现实。

今年是中山“无废城市”建设的攻坚之年,中山将继续擦亮生态名片,集全市之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探索“无废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模式,为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顶层设计

系统谋划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中山入选。

两个月后,中山印发了《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监管和制度体系框架,构建危险废物风险防控体系,解决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性障碍,全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形成“无废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模式。

自此,中山“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走上“快车道”。

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中山推进建设“无废城市”是围绕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社会领域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方面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对“绿美中山”的直接作用就是减污降碳,提升环境质量。

如何从城市层面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山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一年多来,中山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在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协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通力合作,从城市层面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固体废物多元共治格局。

一年多来,中山印发《中山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让“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有章可循,重点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三大环节,提出43项试点任务,梳理92条“无废城市”建设责任清单和五大重点项目,创建七大类48个“无废城市细胞”。

一年多来,中山完成《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出台《中山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方案》、印发《中山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等相关文件,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规范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

在中山,“无废城市”建设已从最初的大胆摸索进入稳步推进阶段。

成果显现

“无废城市”建设融入各个领域

从顶层设计到深入推进,中山“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推动工业、农业绿色发展,危险废物安全管控以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各类型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工业领域,中山在全国率先提出“环保共性产业园”这一新型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通过将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区企业生产加工或设计等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产污环节聚集,实现集中生产、集中设计、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同时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目前全市9个环保共性产业园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农业领域,中山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追溯信息化系统和回收奖金的发放平台,2023年设立回收点193个、回收中转站3个,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45.9吨、肥料袋农膜包装废弃物15.2吨,实现回收的农药农膜包装废弃物100%无害化处理。

危险废物安全管控领域,中山建成三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新增9.56万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利用现代监控手段,将全市1000多家医疗机构全覆盖纳入监管,实现100%市内焚烧处置。

建筑垃圾管控领域,中山申请认定中山朗诗德洲尚郡住宅小区等一批绿色建筑项目,2023年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90.13%,其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为38.25%。

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中山形成“1+2+N”垃圾分类法规政策体系;配置5万余个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4000多个分类投放收集站点;“零信访、零投诉、零事故”完成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45万吨原生垃圾转运焚烧项目,根治臭气扰民问题;建成投产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焚烧厂扩容项目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7710吨/日,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1004吨/日。

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中山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523家,平均每个镇街23家;建立“互联网+回收”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名录库,已打造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300余个,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

全民行动

创建示范单位 形成文明风尚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2023年,中山聚焦学校、工厂、园区、商场、公园、餐馆、酒店等场所,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创建48个“无废城市细胞”示范单位,以点成线、以线促面、全面铺开,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民深度参与。

“无废”文明新风尚在中山渐成风潮。2023年,中山系统推进“无废文化”宣传工作,通过成立青年先锋队、推出“无废中山”IP形象、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主题活动,扩大“无废文化”知晓度,让更多市民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无废城市”。

其中,2023年5月12日,中山市“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成立,开展“无废文化”科普活动入学校、进企业、下基层,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几个月下来,这支成员最高年龄不超过35岁的队伍成为“无废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全年深入校园、工厂、社区、商圈等地开展近40场宣教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过万人次。

2023年,中山还开展了“无废中山”代言人征名活动,共征集IP名字1700多个,推出“无废中山”代言人“小8”。最近几个月里,“小8”多次走进“无废中山”宣传活动现场,参加轻松愉快、科学有序的“无废”主题活动已经成为中山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今年,中山还举办了“无废中山”主题研学活动,邀请25个亲子家庭参加,这次深入了解“无废城市”建设知识的研学经历加深了市民对“无废”理念的认识。

“之前对‘无废城市’的概念很模糊,这次和孩子一起参加研学活动,我们对‘无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了在生活中要如何身体力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当天带女儿参加活动的丁先生说。

一场场“无废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一次次“无废城市”建设号召发出后,中山市民对“无废城市”的态度从最开始的不清楚、不认识,到现在的逐步了解、主动参与,“无废文化”正在深入人心、“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在不断增加。

持续发力

打造有中山特色的“无废文化”

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无废城市”建设是营造健康生活的应有之义,也是绿美中山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环。

目前,2024年中山“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已经确定了“时间表”,绘好了“路线图”,制定了“任务书”。

下一步,中山将高标准推进工业、农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处置和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并持续推动补齐各类固体废物处置短板,解决固体废物出路问题;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不断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开展“无废”文化宣传,推动全民参与、践行“无废”,全面打造“无废城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深中通道通车之年,推动新阶段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意义重大。

杜敏强调,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厘清思路、锚定目标、强化措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在治废方面,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无废文化”。

样本

中山“无废工厂”炼成记

2023年3月,中山正式对外征集首批“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单位。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下称“达能中国饮料”)是中山首批“无废工厂”创建单位之一。

目前,达能中国饮料已实现零污泥外运、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92%、废弃物利用率高达99.4%,“无废”理念落实到生产各个环节。

其中,废弃物零填埋是达能践行绿色生产、推动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动废弃物零填埋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回收等举措,仔细排查工厂废弃物种类、妥善分类,发动员工逐项识别废弃物减量或回收利用机会,并主动追溯每种废弃物的处置方式,确保其最终得到充分利用。”达能中国饮料ESG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2021年,达能中国饮料所有脉动工厂均已成功通过TüV(欧洲权威测试机构)莱茵废弃物零填埋管理体系最高级别的三星认证,这意味着达能工厂里99%以上的废弃物都实现了充分回收利用。

以污泥处理为例,达能中国饮料通过精细化管理,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持续减少污泥产生、降低能耗,并通过研究污水处理原理,升级处理设施,充分发挥系统潜能,成功将剩余的污泥消解掉,实现了“零污泥外运”。

此外,达能中国饮料还采取了一系列减废行动:降低瓶胚克重、托盘重复利用等,有效支持了“无废工厂”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手段上的提升,更需要人们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达能中国饮料将“无废”元素融入工厂方方面面,向员工普及“无废”知识,倡导员工做好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

“在‘无废工厂’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一家工厂尚且如此,建设‘无废城市’更需要每家企业行动起来,从而带动周边社区和上下游产业链一起参与,贡献一分力量。”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中山首批“无废城市细胞”已验收完成,今年,中山还将启动新一轮“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工作。

相关

中山“无废城市”建设大事件

2021年12月

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22年4月

中山市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022年6月

《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

2022年

建成投产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焚烧厂扩容项目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

推动建成三个危废利用处置项目,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9.56万吨/年

2023年3月10日

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填埋场完成应急暂存的原生垃圾挖掘工作,臭气根源彻底消除

2023年3月27日

正式对外征集首批“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单位

2023年5月12日

中山市“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成立

2023年5月17日起

“无废文化”宣传正式走进学校、社区、商圈、企业

2023年7月

在全省率先实施镇街厨余垃圾处置费价格调控机制

2023年10月22日

“无废中山”快闪City Party活动举行,启动“以书换蔬”无废循环公益行动

2023年12月29日

中山首个固体替代燃料项目建成投产

2024年1月28日

“无废中山”主题研学活动正式启动

2024年1月31日

颁布《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撰文】苑世敏 苏绮雯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