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打造科学城,这一说法听起来难度极大。
放眼全国,主要有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坐落于一线城市的科学城,又或者是合肥、东莞这类新一线城市建有科学城。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尚未有欠发达地区建设科学城。
近期红海湾实验室第一届产业科技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汕尾人的科创热情和雄心。对于这个担负着推动汕尾新质生产力的平台,汕尾人有着更多期待。
近日,有读者表示,未来能否在省级实验室的基础上打造汕尾科学城。对此,汕尾市科技局局长宋巍回应,“很有可能!”
科学城是各种科学资源高度集聚的地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不同,科学城呈现出以科研人员为核心主体,多元人群构成的社群特征。这里既有短期科研实验与交流的国际化科研群体,也有长期扎根当地的科学家及其家属,以及相关科技企业群体。
虽一直在迎头赶上,但汕尾的科技水平目前仍处于“吊车尾”阶段。其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经费不足、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升、高端人才缺乏等。
不过,随着红海湾实验室落地汕尾,科学城的设想似乎离现实又近了一步。
红海湾实验室于2020年在汕尾市注册成立,作为科研实体,历经四年建设发展,该实验室填补了汕尾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空白,在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攻克关键技术、打造人才高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汕尾打造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海洋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未来海工基地很有可能打造成汕尾的第一个科学城——海洋工程科学城。”宋巍说。
这份底气源自海洋。
2022年12月,全国最大平价海上风电场在汕尾市建成投运,也标志着粤东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在汕尾市率先实现。
2023年12月12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0MW海上风机在汕尾正式装配下线,标志着汕尾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
作为近年的“强势”产业,汕尾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一路高歌猛进,全面推进“兴海强市”,加快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宋巍介绍:“海工基地的这些企业基本都是行业头部企业,例如明阳智能、中天科技、长风公司、天能重工等,他们的科研力量都很强。”
政府投资具备不可持续性,解决经费问题,汕尾的“妙招”是用资源换产业。
“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需要立项,落地到红海湾实验室会更有效。去年汕尾分别给了中广核和明阳50万千瓦时的开发指标,未来,汕尾海上风电的发电量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全部建好的话大约要投入几千亿元资金。这当中企业肯定会有研发需求,就算只有10%的研发经费,体量也会很大。”他说。
针对人才掣肘问题,宋巍表示项目能够引人。“红海湾实验室之所以能引进外籍科学家Avigdor Abelson战略团队,就是因为项目,科学家基本都会跟着项目跑。”
汕尾有着良好的海洋资源和优质的应用场景,Avigdor Abelson曾表示,海上风电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技术需要找到应用场景来试验,他认为汕尾的应用场景很好,很适合他的团队和一些行业内的全球项目。
Avigdor Abelson团队成员杨波说,海洋牧场这类远洋研究很难在国外大规模进行,有了红海湾实验室这个平台,他们能设置更长久稳定的研究,项目的可持续性对于研究成果而言至关重要。
“汕尾的海水很干净,加上广汕高铁、汕汕高铁相继开通,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这里可能是粤东地区最好的实验场地,科研人员自然也愿意过来做研究,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因素。”宋巍说。
产业+资源双向发力,高端人才近年逐渐入驻汕尾,为当地的科技力量增添了澎湃动能。
兴海强市是汕尾的发展蓝图,未来,汕尾的海洋产业将打造成新万亿级产业,有研发投入,加上红海湾实验室的助力,吸引科学家变得顺理成章。
汕尾现有红海湾实验室、深汕中心医院重点实验室、信利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实验室,目前汕尾市政府正积极推进与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共同筹建广东省粤东西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宋巍说:“海洋产业就是科学城的主导产业,能够想象的是,以后汕尾还可以把科研院所放到海工基地,产业沿海连成片,未来还会有新材料产业园,打造科学城,汕尾值得期待。”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汪旭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