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中了谁?怎么改?新教改的国家实验

南方周末
+订阅

教育部已于2024年1月7日辟谣称,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工作任务中并无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内容。

在实验校名单里,没有出现人大附中等外界耳熟能详的“牛校”,一些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中或受到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学校,在此次遴选中崭露头角。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金贻龙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责任编辑 | 钱炜

一张A3纸大小的学期课程纲要上,“课程目标”一栏有着醒目的描述:“识记200个汉字,会写180个生字……”

与课程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以表格形式列明了单元主题、单元内容、单元大任务与课时。再往后看,分别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板块,其中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构成,二者各占40%和60%。

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学生们领到了这样一张学期课程纲要。随着板书和分享完成,任课教师走下讲台,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一本正经讲笑话”竟然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单元大任务之一。

这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执行的第四学期。新课标的突出变化在于“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这一导向下,“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新词走进中小学课堂。

作为一种政策衔接,教育部决定设立一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于2024年1月2日公示首批名单,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入围实验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这样的实验校共有189所,实验区则达到63个。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双减”与新课标实施后,各地对于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还有不清晰之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此次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的重点就是教学环节,“要跟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

目前,公示期已结束。教育部要求这批实验区、实验校,“深入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在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几乎在名单出炉的同一时间,“教育部最新公立教育改革试点方案,实验区将实行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已于2024年1月7日辟谣称,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工作任务中并无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内容。

但人们依然好奇:这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国家队”,选中了谁?怎么改?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教师符英在进行数学课例展示。 (受访者供图/图)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教师符英在进行数学课例展示。 (受访者供图/图)

意愿优先原则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此次实验区、实验校评选采取“申报+推荐”的做法。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地申报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每个省份可推荐2个实验区和6所实验校。

从2023年12月18日公布前述《通知》,到2023年12月27日前报送申报材料,留给各级教育部门的准备时间不到十天。

“时间比较匆忙、名额比较少”,某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并不清楚省教育厅对于实验区和实验校的推荐标准,组织申报时,“我们内部也是参考上级转发教育部的《通知》”。

在有限的指标内,究竟该推荐哪个区,考量着地方领导的决策智慧。一位接近政策制定层的专家透露,“有的地方倾向于把最好的区推出去”,另一些地方则考虑,“谁准备好了就把机会给谁”。

从教育部公示的名单来看,实验区多为当地教育强区,比如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黄浦区等均入围。在储朝晖看来,“它们本身基础比较好,有条件来做这个事”。

华阳小学校长陈丽霞介绍,2021年该校入选成为广州市天河区首批17所“种子学校”之一,这个项目旨在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经过为期3年的试点,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念要求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当地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这才有了申报国家级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校的底气与动力。

就申报而言,《通知》作了一定的限制性规定: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申报,具备较强统筹能力的地市也可申报;实验校应不在实验区内,小学与初中学校比例均衡,且至少包含2所乡村学校。

对于上述规定,前述专家分析,无论是实验区,还是实验校,改革任务最终都将落到学校头上,很多地方为了树立典型,希望报最好的,这就无法达到改革效果。此次政策倡导的方向是,“既要有强的,也要有相对不那么拔尖的,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接近中国’”,而将部分机会留给乡村学校,则是国家层面推进教育公平的体现。

正因此,名单呈现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总体兼顾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入围的63个实验区中有10个为地级市整市进入,分别是大连、牡丹江、合肥、威海、潍坊、宜昌、长沙、保山、昆明与克拉玛依,其余53个实验区,有三分之一以上属于省会城市的辖区。

从实验校名单来看,虽然没有出现诸如人大附中等外界耳熟能详的“顶级牛校”,但一些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中或受到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学校,在此次遴选中崭露头角。

前不久,储朝晖曾赴湖南调研,当地的做法是把名额分配给区县,由学校自主申报。他当时发现,如果一所学校各方面实力都是最优的,其成为实验校的意愿不会太强烈,反而是拥有一定实力、想要“爬坡”的学校才有动力申报,至于那些薄弱学校,自然也不具备条件。

名额有限,很多中小学校长都很清楚,“平时争本地的实验校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这次是教育部的项目,选上就是极大的荣誉、金字招牌”。前述专家表示,总体上,基层十分积极。没有入选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的,则有望在陆续进行中的省级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中实现突围。

“留给校本课程的空间不大了”

对于实验校,前述《通知》提出了七条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第一条明确,“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好‘一校一策’”。陈丽霞认为,之所以将这些表述摆在显著位置,实际上是在强调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方面,《通知》也对实验区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为什么实施国家课程现在变得如此重要?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范涌峰等学者的研究里,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逐步提出鼓励中小学办出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随着学校特色发展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少学校将学校特色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指标。

陈丽霞观察到,大约在2012年前后,在一些评比活动带动下,各地掀起了“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的建设热潮,很多学校将所谓的“特色活动”也排入课表,“把课程的概念给泛化了”。这样的现象持续到2018年都还没有完全“熄火”。

“过去那些年,大家拼命地搞校本课程,求创新,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反而没那么高。”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但是别忘了,国家课程才是主菜。”

为了回应这些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历时三年修订,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修订后的方案仍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从课时比例来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中规定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三者加起来,共占九年义务教育9522总课时的14%—18%。

“9522课时这个总数二十年没有变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课程所”)所长崔允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这一限定值来看,王建辉表示,这意味着留给校本课程的空间不大了,学校与教师要提高对国家课程的认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跑偏了方向。

“跨学科课时不少于10%”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上,《通知》频频提及“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这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

在崔允漷看来,“所谓‘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学生‘做事儿’的能力,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他指出,这无法通过单一学科进行培养,所以应在教学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倡导“跨学科”,注重学科实践,并引导教师转变育人观念。

新课标已明确,“原则上,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第一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但类似的实践早已有之。对于“90后”来说,更为熟悉的说法或许是“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不同的提法,都是在强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回看2001年以来的新课改,崔允漷最直观的感受是,“满堂灌”“一言堂”现象确实少了,师生的互动更多了,但“盲动乱动瞎动”也比较普遍,并没有达到实质的育人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依然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即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什么”“懂得什么”,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更多表现为一种点缀,而且知识技能经常是碎片化的,与学生经验相互隔绝。

而入围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公示名单的地方,往往在此之前已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过一番探索。

在“种子学校”项目的试点中,华阳小学的做法是,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每门学科教师还要根据学科内部特点设计特色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2023年,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单元中,华阳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李焕就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设计了一个“游记文集漂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

李焕将这一大任务拆解成四步:先画出导览图,再学习表达方法,然后运用习得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最后是输出游记文章。这份跨了语文与美术两个学科、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游记最终汇编成册,赠送给了该校重点支援的连山县第一小学的共建班级。相应地,对方的游记文集也“漂流”到李焕所带的班级里。

李焕说,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虽然一个身处城市,一个在乡村,但通过这种交流分享,大家互相鼓励、共同努力,也许有一天会在大学校园、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相遇。

不过,李焕也坦言,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托学生大量的阅读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有效实现。这就得根据学情,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来实施。

储朝晖则指出,儿童的认知差异较大,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对某个事物或对象的早期认知,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知识领域或知识事件来形成的,在认知过程中,还会夹杂感性等一些综合因素,而学科并非他们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

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过程中,储朝晖觉得,“很难对所有学校、所有年级都设置统一的标准”,他呼吁,应赋予学校甚至任课教师更大的自由度。

“大单元教学”的可能性

按照《通知》,除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也是此次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

自1996年以来,崔允漷参与了多个国家课程改革项目,曾长期深入课堂观察。他在很多场合都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些教师在教学生“一只狗”时,狗明明是活生生的一个整体,却采用分解的方式,第一节课教狗头……第四节课教狗尾巴,四个课时都教完了,然后出试卷考查,狗头考了解,狗身考记住……学生虽然考了100分却不知道何为“狗”。

“大单元教学”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徐杰在身边观察到,长期以来,一线教师讲解课文以单篇为主,有些教师教单篇都存在一定困难。他不无担忧地说:“走都还没有完全走扎实,能有学跳、学跑的本领吗?”

据徐杰了解,现在有些地区以行政力量强推“大单元教学”,组织各种比赛、观摩课。他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有些教师把不相关单元的文章生拉硬拽凑在一起,要么就是上几节课‘意思一下’,平时教学依旧以单篇为主,并未真正达到专家们的期待。”

崔允漷所在的华东师大课程所是广州天河区“种子学校”项目背后的专家团队。基于“大单元教学”,2022年,他们在华阳小学推出了一种新教案的编写指南——单元学历案,其由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部分组成。如今,单元学历案在杭州市拱墅区、成都市温江区、广州市天河区等地推广使用。

崔允漷解释,单元学历案不是现成的施教“处方”,而是教师编、学生用、与教材搭配的助学支架,体现的是“以学为中心”。

实践几年下来,华阳小学课程中心主任王荧发现,自己不再追求“这节课有没有表现出个人风格”,更关注“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如何让学生高效吸收知识”。李焕也有类似感受。现在,每当正式进入一个单元的教学前,她习惯先通过学情调查表来了解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待单元学习结束后,如果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没有达成评价任务,她会考虑放慢进度。

华阳小学副校长冯硕介绍,因为单元学历案嵌入了评价任务,每堂课或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量化指标监测学生学业质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单元学历案的笔记痕迹,识别“学困生”。她说,“这不光是一个文本,更重要的作用是记录学习过程,让‘学会’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评价体系如何改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通知》将“改进教育评价”写进实验区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对于实验校,《通知》亦指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要如何进行?崔允漷指出,首先要变革纸笔考试。今后的纸笔考试不应限于双向细目表的传统知识点考察,要加强情境创设,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要推进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整合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并嵌入了学生自我评价等,是新评价的重要抓手。

最后是探索技术赋能评价。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评价的整合,加强过程数据的收集,使评价扩展到“难以测量的素养”。

如今,华阳小学的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二者各占40%、60%,其中过程性评价由学生本人、课堂小组和教师共同参与,结果性评价以期末参加区纸笔测试结果为准。

据介绍,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习惯、学业水平和创新精神三个维度。“这是根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设定的。”冯硕说,这份评价主要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自身发展,并不是一个甄别或选拔功能。

在华阳小学,让崔允漷有些惊讶的是,评价原本不是他们团队培训的重点,他们更关注课程,但试点三年下来,他发现该校评价一门好课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喜欢评板书好不好,一些老师就很紧张,粉笔字写得不行的都不好意思去上公开课,现在不一样了,首先看你的课上学生学得好不好,要用证据表明学生有没有学、怎样学、学会了什么……”

陈丽霞说,以入选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为契机,今年学校打算把优化评价方式方法作为“一号工程”。她想到的办法是以某些重点学科为切入口,把评价方式方法进一步融入到单元学历案中去,包括教学、德育、后勤在内的所有部门都要深度参与进来。

但陈丽霞也指出,如果社会依旧强调要高分,学校做很多其他的评价,就会失去市场,会被裹挟到“剧场效应”中。她觉得,评价究竟该往哪走,能改到什么程度,“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华阳小学来说,现在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现实难题——教师队伍建设。华阳小学是一所仅有32年历史的年轻学校,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中。陈丽霞说,近几年,学校每年都在招聘新教师,由于编制不足,部分教师是以代课教师身份进来的,“最后很多都考走了”。而缺编,也是许多中小学的共同处境。

在王建辉看来,对于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教师们正处于从接受到内化的转变过程中,而最终变成自觉行动,还需要时间,“要花十年左右”。

(梁淑怡/图)

(梁淑怡/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