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陈鸿宇:汕头要用好这一“传家宝”

南方+

近三年来,汕头坚持工商并举,随着“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汕头的新型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发展。汕头国际纺织城以及很多大型的纺织产业园区迅速建立,潮汕服博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成为展示、汇聚、推动粤东乃至全省纺织服装产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大平台。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这充分说明了“以贸促工、以工兴贸”是汕头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开拓发展的“传家宝”。连续举办三届的潮汕服博会也表明,汕头纺织服装产业正在走上一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市场化的开放发展道路。举办潮汕服博会,不仅是为了服务汕头的纺织服装业,更是为了让汕头和潮汕地区、大湾区和国内外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资本链实现更充分的融合,让汕头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得以行稳致远。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南方日报、南方+:你认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如何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脱颖而出?

陈鸿宇我认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要坚持走工商并举的道路,既要注重“工”字为本,也要坚持“贸”字当先。

一是通过“贸”字明确汕头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和产品转型升级的方向、目标和突破口。具体来说,要紧盯国内外的市场订单(包括库存的和潜在的),了解国内外市场对本行业、本企业、本产品的需求规模、品种和品牌需求、质量和技术要求。

二是通过对“贸”字当先的历史数据的分析,较准确地把握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现实供给能力。包括生产、研发、销售、储运能力,以求更主动积极地调整全额和产品的供给结构,实现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三是以切实的措施提升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水平。要重视把科技创新成果用于生产环节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生产环节,也要同样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用于贸易环节、服务环节的对象、装备和劳动者,提高贸易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全要素生产率。如引进更多的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多种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进新质生产力对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全面渗透。

南方日报、南方+:我们看到汕头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补齐生产链条,但处于“微笑曲线”另一端的品牌、设计等仍有待提高。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陈鸿宇:所谓的“微笑曲线”是对一个较大经济体和较大的产业体系而言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或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高水平、高质量的代工生产依然会广泛存在。但与晋江等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品牌、设计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亟须通过补链、强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产品的品牌、设计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涉及企业用人策略、用人环境等微观因素,也涉及当地产业区位与交通区位、营商环境与人居环境等宏观因素。所以,潮汕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和设计环节的补链、强链,需要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

由于交通革命和信息革命成果的全面应用,知识要素跨区域配置的时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需要汕头的纺织服装产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敢于走出去,也要敢于引进来。以更加灵活多样的研发方式、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用好用活外部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

南方+见习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