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增城、坪山!广东20个城区上榜创新百强区,全国第一

南方+ 记者

3月28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广东较上年增加广州增城区、深圳坪山区2个区,以20个上榜城区数领跑全国。其中,深圳、广州各有8个城区上榜,佛山有3个城区上榜,珠海有1个城区上榜。

2024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构建了“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能力维度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了全面分析。

广东20个城区入选创新百强区,位列全国第一。

广东20个城区入选创新百强区,位列全国第一。

01

粤苏浙川百强区占六成以上

广东上榜百强区表现强势,较去年增加广州增城区、深圳坪山区2个区,以20个上榜城区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深圳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广州天河区,黄埔区包揽榜单前5;深圳福田区跻身前10;佛山顺德区、南海区,深圳龙华区,广州番禺区、白云区进入前20。

省(区)梯度差异依然明显。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四川为第一梯队,占总数的六成以上。湖北、湖南、山东、福建、安徽居第二梯队,上榜城区总数24个。陕西、辽宁、河南、河北、云南、山西、黑龙江、海南、广西、甘肃为第三梯队,上榜城区总数14个。

区域分布格局整体较为稳固。从创新百强区的四大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9席;西部地区占18席,较2023年减少1席;中部地区占20席,同比增加1席,占比略有增加;东北地区与去年持平。从南北分布看,南方地区占85席,南北差距依然显著。

东部地区创新百强区占59席,西部地区占18席,中部地区占20席,东北地区与去年持平。

东部地区创新百强区占59席,西部地区占18席,中部地区占20席,东北地区与去年持平。

不同城区的创新资源禀赋各异,赛迪顾问指出,创新百强区要加强统筹谋划,打造品牌化系统化创新生态。

对内,百强区要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产业特征、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围绕创新主体间产学研用的分工协同、市场端应用场景的牵引、专业配套服务供给、精准有效的政策制度设计等方面,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系统。

对外,百强区应跳出区域性思维,提高城区创新竞争力的社会影响力,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有传播性、标识性的创新品牌,形成示范效应,打响城区创新品牌,凝聚创新发展的共识。

02

创新主体培育发展成效显著

作为城市创新的主体,创新百强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14.6万家,较上年增长了16.8%;集聚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59家,较上年增长了63.1%。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培育集聚成效突出。

创新百强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14.6万家,较上年增长了16.8%。

创新百强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14.6万家,较上年增长了16.8%。

创新百强区集聚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59家,较上年增长了63.1%。

创新百强区集聚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59家,较上年增长了63.1%。

科技创新服务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粘合剂”,科技服务业市场正在进入提质增量的发展阶段。创新百强区集聚了207万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较去年增加了27.4%,相关业态蓬勃发展。赛迪顾问指出,创新强区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助于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接下来,百强区如何推动科技型企业继续做大做优做强?

赛迪顾问建议,发挥企业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做好服务工作;加大科技企业引育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加大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支持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在本地发展壮大,构建起优质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

此外,百强区要通过建设“创新飞地”、与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搭建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等举措,对于高端人才、团队、研究机构等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充分扩宽创新资源链接渠道、提高创新资源触及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03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赋能

城区是中国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活动发生的核心空间。创新百强区如何进一步担当创新发展引领作用?

赛迪顾问建议,要明确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赋能。产业链方面,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能级,大力支持高端人才引入、重大科研项目承接;开展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布局高能级科技研发资源。

创新链方面,前瞻谋划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大力引导创新平台不断提升能级,面向未来新技术、新趋势,前瞻性开展科技研究、进行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技术,从而推动产业不断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催生高成长新赛道的涌现,培育新的增长点。

此外,创新百强区还要做好制度保障,突出治理创新和政策协同化。

赛迪顾问建议,要建立创新友好、动态调整的治理模式。持续关注新兴产业领域的制度需求,探索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模式,对于创新尝试探索采取“负面清单”“沙箱监管”等机制方式,保证监管不缺位、不越位,平衡好监管与创新,打造创新友好型的政策环境。

为了突破体制机制堵点痛点,百强区还要着力探索并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创新应用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等新型治理及服务模式,定期调研梳理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制度需求,鼓励根据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改革方案,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试点,强化创新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

【文字】南方+记者 曾良科

【图片】赛迪顾问官网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