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校园里的心灵守护者!汕尾这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值得收藏

南方+ 记者

3月27日下午,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汕尾市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校园里的心灵守护者——心理教师工作策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邀请深圳市盐田区心理健康教研员林映担任主讲,3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汕尾市城区逸夫中学现场参加培训会。

本次培训进一步增强汕尾市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常态化,促进育人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全覆盖。

校园里的“心理守护者”是谁?你在校园生活里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你在学校经历过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林映老师开头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在互动中去体会和感受校园生活里的日常,转换成学生的角色。

而本次培训会的开始,要从一个绘本故事“不是我的错”说起。

在这个绘本故事里,有一个被欺负的学生正在哭泣,而其他的学生在陆陆续续地发声。

“那是在课间发生的事,不是我的错。”“我没有打他,我只是轻轻碰了他一下,不是我的错。”“很多人在欺负他,我一个人也阻止不了什么,不是我的错。”“男孩子还哭鼻子,我不喜欢他。”……学生的各种声音似乎都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假如此时的你正是那位老师,你会怎么做?

带着这个思考,林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5个问题,带领大家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城堡。

这五个问题分别是:1.如何看待这些学生?2.如何解决这件事?3.哪个/哪些学生需要关注?如何关注?4.怎么跟家长沟通?怎么做效果更好?5.您还想到了什么?

首先,当我们遇到这些学生的口述带有一定的偏向性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学生?

对此,林映老师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观点,学生表现的行为不一定等同于学生本人,简单来说就是,行为是行为,人是人,在某些时刻需要把两者分开来看。

举个例子,作弊的学生他不一定是一个坏的人,也许他在平时也会帮助别人,也会做很多的善事,而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做出了一种错误的选择,所以不能全面否定他这个人。

随后,林映老师提出了“资源导向思维”的教育理念,拿考试作弊的学生为例子,要把“我可以怎么教育他”转换成“我可以怎么帮助他”,从“学生的问题是什么”转换成“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因此在学生作弊的时候,老师能做的不只是批判和指责,或许他会不会是受到家庭的压力,迫使他考试作弊,考不好家里人会责备他,又或许是不是因为平时学习跟不上节奏,又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作弊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转变教育的思维模式。

再回到刚刚的问题,每个人都说不关自己的事,但似乎好像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去,这种自然而然的回避行为其实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从而产生“羊群效应”或“责任分散效应”,学生产生的从众心理会让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去理解他们选择背后的真实需求。

回到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件事?

现场的教师也积极互动,纷纷给出自己的回答,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找学生沟通,从而了解事情的经过。林映老师非常认可这个做法,同时也补充了更多的细节,如班级里积极认真的班干部应该是突破口,这部分学生平时跟老师交流相对较多,反馈出来的信息可能会更加真实有效,对于事件的还原会更有帮助。

其次,林映老师表示,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带走受欺负的孩子,并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关怀,做好情绪安抚工作,后续再循序渐进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她也提出了遇到突发状况时老师的处理方法,要冷静思考、不贴标签、不推责任、懂得团队协作,集结各方力量去处理问题。

此外,林映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至关重要。假如学生把老师当作敌人,那么他有可能就不会说真话。因此,老师要学会与学生建立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之间其实也是在经营一段关系。在这段关系中,往往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很多老师在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热情开朗,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好的印象,从而学生也会把老师当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从相识到相知,老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建立一段关系,而这段关系体现在彼此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随后,林映老师强调了处理事情的第一要务——学生的利益最大化。

举个例子,孩子要玩手机,家长不批准,双方出现矛盾,这个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说全面禁止孩子玩手机,而这个孩子同时十分依赖手机的话,可能孩子需要查资料,又或者是有人际交往的需求等等,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同理,放任孩子玩手机的话,他也会有可能熬夜打游戏,从而影响睡眠,影响学习等等。

我们要让学生的利益最大化,其中的利益就包括身心健康、安全、幸福感等等。因此,家长和孩子之间或许能够确立一个使用手机的“友谊约定”,比如每天可以玩手机多少时间,每周可以玩几次等等,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比轻易的“一刀切”或许更能实现学生利益的最大化。

再到第三个问题,在这个绘本故事里,哪个/哪些学生需要关注?如何关注?

大家率先想到的当然是那位正在哭泣的学生,但其实,里面需要关注的学生还有很多,比如其中有情绪波动的学生,或许他是不是曾经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又或者是其中语言针对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会不会存在扭曲等等。

林映老师也提出了应对校园心理危机的“三预系统”,一是日常教育预防,二是建立制度预警,三是专业队伍干预,要从日常教学中的现象入手,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业压力大”“经常旷课”“自残”等预警信号,防患于未然,出现问题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为学生排忧解难。

第四个问题则是怎么跟家长沟通?怎样效果更好?

通常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电话沟通,因为这种方式会相对方便。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看不到彼此的神情,所以老师的语调传达的信息尤其重要,这也是双方建立友好沟通的重要基础。

其次,如果老师选择网络访问,比如在社交软件上进行沟通,则文字的使用和表情的搭配至关重要,因为同一句话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这个过程要慎重,避免引发歧义而产生矛盾。

最后就是家访的形式,缺点是会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如果学生的家长比较忙碌的情况下会难以开展,优点则是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也是在维系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还想到了什么?

“别忘了自己。”林映老师的话让全场再次沸腾。其实,每个老师并非圣人,他们也在一步一步探索教育的方法和思路,每天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事务,也许也会给部分老师带来困扰。

因此,老师们自己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下课铃响了,大家也可以从“严肃的班主任”变成“快乐的小朋友”,如果自己觉得没有能量去帮助学生,没有精力去处理相关的事情,也要积极反馈,寻求帮助,给自己“充充电”,成为一名正能量满满的好老师。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期,每个学生都是灿烂的花朵,他们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关爱与关怀。这场培训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而和谐校园的终点,需要学生、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去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竭尽所能,努力成为校园里的心灵守护者!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保良

编辑 羊建溶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