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走红,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已来”?

南方+

自去年ChatGPT引爆全球后,人工智能正以难以预料的速度狂奔。

2024年开年,OpenAI公司的又一力作Sora横空出世,再次将人工智能推向另一个高潮。而近日Kimi的火爆出圈,更是搅动了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的一池春水。

科技界掀起新一轮狂欢,资本纷纷入场,专家学者展开激烈探讨……但“涨一天跌三天”的Kimi概念股也让人怀疑,这究竟是“未来已来”还是昙花一现?

不管怎样,热闹背后,人工智能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爆火”的Kimi,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Kimi智能助手是一款类似ChatGPT的产品,在去年10月底初次亮相。

它的背后,是一家名为月之暗面的国内大模型独角兽公司。

2023年3月,来自广东汕头的清华毕业生杨植麟创办了“月之暗面”,当时的他,只有31岁。

杨植麟(右)。图源:市界

杨植麟(右)。图源:市界

这已经不是杨植麟第一次创业。在创立月之暗面前,他还曾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循环智能,并在2021年和华为云联合推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语言模型“盘古”。

在月之暗面创立之后,这位年轻的“天才AI科学家”和两位同为清华校友的创始人,带领公司一路狂奔,迅速闯入国内大模型创业第一梯队。

2024年2月,成立还不满一周岁的月之暗面,宣布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估值已达约25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这也是国内AI大模型公司迄今获得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

“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话,无损的长上下文将会是一个很关键的基础技术。”杨植麟很早就把长文本作为自己实现AGI梦想的第一步。

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Kimi智能助手在长上下文窗口技术上再次取得突破,无损上下文长度提升到200万字。

消息一出,震惊四座。

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用户可以一次性上传长达200万字的文本让Kimi学习,无论是冗长的法律文书、公司财报,还是电影电视剧剧本,只要10分钟时间,它就能迅速理解,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给出你需要的答案。

简单概括就是:能读更长,理解更准,用户体验好。

接下来几天,与Kimi相关的概念集体爆发,大量流量涌入也让Kimi的APP和小程序一度“宕机”。

不仅如此,这条名叫Kimi的“鲶鱼”,也快速激活了国产人工智能市场。一场“卷字数”的大战,随即展开。

3月22日晚,阿里通义千问宣布,向所有人免费开放1000万字的长文档处理功能,成为全球文档处理容量第一的AI应用。3月23日,360智脑宣布正式内测500万字长文本处理功能,该功能即将入驻360AI浏览器。也有消息称百度文心一言下个月版本升级也将开放长文本能力,文字范围会在200万—500万。

“百模大战”,走向何方?

虽然在大厂的“围剿”之下,Kimi概念股已逐渐退潮,但它的一夜爆红传递出一个信号: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势头正猛,竞争激烈。

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近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今年最新公布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就是有力的佐证。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人工智能今年第一次深度影响我们的全球富豪榜,一半以上的新增财富是来自于人工智能。”

英伟达的黄仁勋第一次财富明显增长,进入《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全球前30。图为3月18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介绍产品。新华社/法新

英伟达的黄仁勋第一次财富明显增长,进入《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全球前30。图为3月18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介绍产品。新华社/法新

去年以来,从老牌人工智能劲旅到新兴科创企业,从头部互联网公司到高校科研机构,甚至连知名手机厂商纷纷入局,推出自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主打一个“好不好用不知道,但首先我要拥有”。

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

“百模大战”,已然打响。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少问题和隐患。

功能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明面上或暗地里套壳抄袭、投机取巧也并非个例,而大模型研发需要投入的巨量算力资源,还会导致重复劳动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放眼全球,2023年11月,明星独角兽Stability AI被曝出由于财务状况压力巨大正在寻求出售。生成式AI独角兽Jasper、AI语音识别创企Deepgram等首批明星AI创企在近半年纷纷宣布裁员。而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3年11月-2024年1月,有4家AI创企宣布关停,有的因为资金短缺,有的称缺乏变现手段。

这也为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敲响警钟。如何避免一味跟风、“为卷而卷”,真正让“一头热”变为“两头甜”,需要创新主体不断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

“人工智能+”,怎么加?

尽管大模型赛道一片火热,但它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百模大战”的背后也存在极高的研发成本和技术壁垒。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只要选择合适的产业分工角色,挖掘更多的办公、教育、电商、医疗等细分场景,就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我国正在加紧布局。

2024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从2015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互联网+”“智能+”,再到今年的“人工智能+”,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也是我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新信号。

具体怎么“+”?

简单来说,就是把人工智能有效应用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

比如,人工智能+制造业,能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交通,将打开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门,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

3月1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农业无人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3月1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农业无人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在2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宣布今年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与此同时,广东也在行动。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抢抓风口机遇,集中力量突破底层技术,鼓励大模型行业创新应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就在去年,广东已陆续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2条”等多份政策文件。

近期,广东各地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动作频频:深圳在“20+8”产业集群2.0版本中,将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广州则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场景清单,共计50个应用场景;在韶关,总投资23.6亿元的华南数谷智算中心项目宣布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广东已布局建设了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人工智能相关注册企业约17万家,核心企业900多家。

3月24日,“人工智能+”院士论坛在深圳举办。30多位院士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为我国人民生活的丰富、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进步提供更多积极的动力。

这把钥匙将打开怎样的未来之门,值得期待。

【撰文】陈明诗 张宇驰 叶丹

【策划】何勇荣 邢泽鑫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什么?怎么+?一文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的含义

经济日报:“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浙江宣传:“狂飙”过后大模型该走向何方

北京商报:Kimi掀起国产大模型长文本竞赛

青岛日报:人工智能的变革:一切刚刚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月之暗面”要做To C超级应用,资方追投10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人工智能+”成新质生产力引擎,广东如何“抢先一步”?

智东西:AI创业冰火两重天:Sora降世资本狂欢,数家创企倒闭关门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