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广州各区创新能力排排坐!十个维度“摸底考”

南方+ 记者

3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其中对广州市区级创新能力进行了监测与评价。

区级创新指数指标框架

区级创新指数指标框架

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各区齐头并进,创新发展差距缩小,整体上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改善。

从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来看,2022年各区平均得分为77.05分。黄埔区得分第一,为95.60分;天河区名列第二,为83.12分;南沙区稳居第三,为78.47分;番禺区排名第四,为76.50分。

从分布情况来看,黄埔区得分超过90分;天河区得分在80至85分之间;有5个区得分在75至80分之间;还有4个区在70至75分之间。11个区中有3个区的综合得分在平均值以上,占比27.27%。

2022年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情况

2022年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对10项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各区创新发展差异——

区级创新资金投入,谁最慷慨?

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综合指标反映了区一级创新资金的投入情况。2022年,广州市各区在这项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得分98.13分,南沙区得分94.13分,排名第二,天河区得分90.66分,排名第三。

2022年各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2022年各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从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来看,整体上R&D经费投入呈稳步增长态势。黄埔区数额最高,支出经费高达286.87亿元;其次是天河区,支出经费198.64亿元;南沙区紧跟其后,支出经费122.88亿元,前3个区研发投入均突破了100亿元。荔湾区(14.18亿元)和从化区(9.56亿元)较低,但相比2021年都有所增长。

从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增速来看,白云区增速最快,达到23.20%,其次是天河区和增城区,增速分别为17.17%、15.78%。除南沙区(5.74%)和越秀区(1.10%)外,其余9个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增速都在9%以上。

从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黄埔区占比最高,达到6.65%,其次是南沙区,占比达到5.46%,天河区、海珠区、增城区和番禺区4个区占比均在3%以上。

哪个区级政府对创新投入最重视?

财政科技支出综合指标反映区级政府对创新投入的重视与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强度,也展现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程度。2022年,广州市各区财政科技支出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66.13分,11个区中财政科技支出指标得分最高的是增城区,为84.92分,黄埔区排名第二,为83.46分,南沙区排名第三,为69.04分。

2022年各区财政科技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财政科技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财政科技支出情况

2022年各区财政科技支出情况

从各区财政科技支出总额来看,整体上存在不平衡,广州各区政府对于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数额差异较大。2022年黄埔区财政科技支出总额遥遥领先,高达69.97亿元,南沙区排名第二,支出总额为27.80亿元,增城区排名第三,支出总额为10.11亿元。其余各区财政科技支出数额均小于10亿元。

各区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的指标排名与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相同,黄埔区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20.84%,其次分别是南沙区(9.42%)、增城区(5.13%)和花都区(4.15%),其余各区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强度均低于2%。

从各区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速来看,2022年广州市除黄埔区和增城区外,其余9个区财政科技支出均为负增长。与2021年相比,增城区和黄埔区财政科技支出增速由负转正,分别为53.56%、9.27%。而天河区和番禺区财政科技支出负增长均超过70%。

哪个区域创新人才最集中、潜力最大?

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量,反映区域创新人力资源密度。创新人力资源密度越高,说明创新潜力越大。2022年广州市各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得分为74.50分,11个区中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100.00分,南沙区排名第二,为80.94分,天河区排名第三,为74.53分。

2022年各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得分情况

分析各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发现,各区之间的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差距较大,区域创新潜力存在显著差异。2022年广州市各区该项指标平均值为158.28人年/万人。黄埔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研究人员数为436.79人年/万人,排名第一;南沙区为228.61人年/万人,排名第二;天河区为158.69人年/万人,排名第三。白云区、从化区和荔湾区指标值较低,增长空间较大。

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哪里最高?

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综合指标,反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情况。2022年广州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90.88分,整体保持稳定水平,11个区中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96.67分;天河区排名第二,为93.84分;花都区排名第三,为93.67分。

2022年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2022年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从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来看,各区差异较大。黄埔区断层领先,支出总额达234.01亿元,天河区达95.68亿元,排名第二,其次是南沙区,支出71.58亿元。这说明黄埔区的创新主体研发投入量最大。从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来看,黄埔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同样最高,占比1.90%,其余各区指标值均在0.4%-1.5%之间。

2022年广州各区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同比增速差异较大,指标值最高的是海珠区,增速达55.16%,最低的是南沙区,呈现负增长。

高企发展态势,哪个区最好?

2022年广州市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81.67分,11个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100.00分;花都区排名第二,为87.75分;番禺区排名第三,为86.20分;从化区排名第四,为85.34分。

2022年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2022年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从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来看,黄埔区仍为最高,为24.25家/万人;分析2022年广州各区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发现,埔区较高,为2363.70家,其次是从化区和花都区,分别为2344.63家、2157.68家。越秀区和荔湾区仍需进一步加强。

技术交易市场,哪里最活跃?

技术合同成交额综合指标反映地区技术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2022年广州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73.05分,11个区中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白云区,为97.46分;排名第二的是天河区,为92.00分;黄埔区紧随其后,排名第三,为90.45分。

2022年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增速

2022年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增速

从广州各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来看,各区技术市场转化能力存在分化。天河区、黄埔区和白云区排名靠前,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均超过500亿元,其次是南沙区和海珠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368.73亿元、242.82亿元。排名靠后的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均低于10亿元。

分析广州各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速发现,白云区增速大大超过其他区,达到3962.77%,从化区增长也较快,达134.55%。全市有4个区呈正向增长,实现较大跨越。

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哪里最强?

专利产出综合指标刻画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2022年广州各区专利产出综合指标平均得分73.26分,11个区中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96.71分;越秀区排名第二,为78.61分;天河区排名第三,为75.70分。

2022年各区专利产出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专利产出得分情况

从各区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来看,各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差距较大。黄埔区指标值高达235.70件/万人,其次是天河区(150.25件/万人)和越秀区(135.52件/万人)。从各区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来看,整体上各区增速加快,除南沙区外均在20%以上。越秀区增长最快,增速达38.39%,其次是增城区,增速35.87%。分析广州各区每万常住人口PCT专利申请情况发现,黄埔区与其他区拉开较大差距,达到8.02件/万人,其次是天河区,达1.35件/万人。

产业结构,哪里最优?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综合性指标,由三项细分指标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发展质量。2022年广州各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得分为79.71分,整体上表现良好。各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90.54分;番禺区排名第二,为86.05分。

2022年各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情况

2022年各区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情况

根据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南沙区先进制造业水平较高,占比达82.00%,而荔湾区(9.47%)和越秀区(4.05%)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大潜力空间。从各区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收情况来看,多个区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占比较高,天河区、番禺区和海珠区占比超过40%,软件信息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优于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营收占比较高的是黄埔区、荔湾区和增城区,占比均接近20%。整体来看,白云区、花都区和从化区重点服务业营收中,软件信息、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营收占比均较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平台数量,哪里最多?

创新平台建设是综合性指标,反映区内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效。2022年广州各区创新平台建设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72.00分,11个区中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100分)和天河区(95.52分),其次是番禺区,为72.07分。

2022年各区创新平台建设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创新平台建设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

2022年各区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

从广州各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来看,黄埔区和天河区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分别拥有40家和3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远超其他区。从广州各区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来看,整体上省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多,但部分区之间数量差值较大。黄埔区的省级创新平台数量最多,有707家,排名第一。其次是天河区,有615家,排名第二,这两区的省级创新平台数量远超其他区。

促进创新创业,哪里最“卖力”?

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是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区域在促进创新创业中的努力与成效。2022年广州各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69.74分。11个区中综合指标得分最高的是黄埔区,为100.00分;其次是天河区,为85.69分,排名第二;番禺区得分70.99分,排名第三。

2022年各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情况

2022年各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2022年各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2022年各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数量

2022年各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数量

从各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来看,多个区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指标值较高的是黄埔区和天河区,拥有的孵化器数量分别为35家和28家,其余9个区孵化器数量均在10家以下。从各区企业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获奖情况来看,黄埔区获奖企业数量最多,达568家,指标值远远高于其他区。

扬长补短,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整体看来,广州市各区存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及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中承担的职能与主攻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各区应立足自身优势,相互借鉴,补足自身短板,推动各区创新发展更为协调。

2022年广州区级创新指数显示,黄埔区综合创新水平稳居全市首位,未来要进一步发挥领先优势,持续加强创新投入,推动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提升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级。天河区创新水平表现优异,企业R&D经费投入实现大幅提升,未来应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未来应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提高知识产出水平,强化创新平台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番禺区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表现优异,研发人员数量有了较大提升,未来要加大R&D经费投入与科技财政投入,提高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度。海珠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有了较快提升,未来应进一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与科技成果吸纳能力。增城区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较好,下一步应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白云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了大幅提升,未来要着重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引才育才用才支持力度,提升创新产出能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花都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潜力较大,下一步应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越秀区专利产出表现良好,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提升,未来应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激励企业研发创新。从化区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应加强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能力,优化创新环境。荔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加强,未来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水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南方+记者 李鹏程

图表来源:《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