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中纪委提示8类“新形象工程”,你身边有吗?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青的蜂

你身边存在哪类“新形象工程”?(可多选) 1.热衷拉关系、找赞助,争创“创新城”“智慧城”“幸福城”等 2.无视群众实际需求,打造豪华“市民之家”“办事大厅”等 3.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表面风光,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 4.热衷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建巨幅大屏,搞重复建设、层层建设 5.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论坛、旅发大会等 6.创建文明城市只注重“表面文章”,大搞统一商铺招牌、墙面修复等 7.搞“精致”党务,建设豪华党校,以党建为挡箭牌上马基建类设施 8.斥巨资大建城市规划馆、展览馆等设施,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 9.以上都没有 提交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正在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

其中,“新形象工程”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四风”高压态势下,原先以豪华楼堂、庞大建筑为主角的“形象工程”大大减少,但少数地区却出现了反弹和变样。

(一)

工作提示列出了8类情况:

一是忽视当地自然、人文条件,为挣“名声”、增政绩,热衷向有关协会和机构拉关系、找赞助,争创“创新城”“智慧城”“幸福城”,钻营各式各样的“百强县”称号,打造与自身实际不符的城市“名片”。

二是无视群众实际需求,打着“为民谋福祉”的幌子超规模建设没有收益的民生类项目,打造豪华的“市民之家”“办事大厅”“群众文体馆”,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导致利用率不高,严重缺水地区高成本建湿地公园,甚至过度举债,挤占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投入。

三是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表面风光,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脱贫县大肆举债建旅游区、“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行,资金投入、运营服务等跟不上导致倒闭或烂尾。

四是热衷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建巨幅大屏,搞重复建设、层层建设,“换一任领导换一个系统”,数字资源共享不足,平台使用率不高沦为“摆设”。

五是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以城市命名的论坛、旅发大会等,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

六是创建文明城市只注重做“表面文章”,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统一商铺招牌、墙面修复、建造牌楼等“面子工程”,甚至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继续借债专门用于“创城”。

七是搞“精致”党务,党校培训追求“低调奢华有内涵”,建设豪华党校和占地大、投资多、使用率低的“党建公园长廊”,以党建为挡箭牌搞展厅、刷标语、做牌匾、上马基建类设施,红色教育活动在吃喝住行方面追求奢侈享受。

八是斥巨资大建城市规划馆、城市展览馆、智慧城市馆等展览设施,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甚至沦为“半拉子工程”。以上“新形象工程”问题严重脱离地方实际、加剧基层财政负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二)

与以往的“形象工程”相比,这类“新形象工程”不赤裸裸地贪大求全了,不明晃晃地建楼堂会所了,不搞扎眼的特色建筑了,但追求“政绩”“面子”的冲动并没有减少。

它们以“民生工程”“文化建设”“留住乡愁”等名义冠冕堂皇地推进,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更强,更加难以定性,查办起来也容易遭受阻力,但造成的隐患一点都不少:

有的工程实际取代了楼堂会所,给一些领导干部提供奢侈享受,中间存在“手乱伸、权滥用”的腐败风险;

有的工程严重脱离实际,没有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缺乏科学规划布局,往往闲置无用,造成资源浪费;

还有的大肆举债,寅吃卯粮,挤占了本该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甚至使一些地方掏空“家底”,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对长远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

(三)

“形象工程”不管新旧,从根本上说还是权力观、政绩观出了问题。

一些领导干部将个人升迁摆在第一位,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无感,总是想着上马一个大项目、引进一个大工程、包装一个新概念。

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中,贵州六盘水原市委书记李再勇坦白,“自己离中管干部只有最后一步了,希望搞一些大手笔、大动作,搞一点大动静,这样才能够引起上级的关注”。

福建漳州原市委书记陈家东也曾大肆上马旅游项目,但出发点存在严重偏差,“希望在一年一度的花卉博览会之前突击建设,好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政绩”。

(四)

中国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为了个人升迁得失。

不久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情形,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坚决纠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决心和态度。

此外,还应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反对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反对华而不实、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反对竭泽而渔、劳民伤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应对当前财政紧平衡状态的必要之举。

通过重点纠治“新形象工程”,对顶风而上、问题突出的案例进行严肃查处,期待能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从根本上树立现代财政理念,培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格局,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坚决防止“穷折腾”、搞“花架子”,切切实实造福一方。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