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背后“隐秘的角落”|揭阳法律、心理专家谈一谈①

南方+ 记者

近日,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引发全国网友的关注讨论,有关“校园霸凌”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自孩子们走进校园开始就是他们社会化的开端,层出不穷的问题是竞争也是适应,校园霸凌亦难避免,但绝不可轻视、更不能纵容。

那么,什么行为预示着孩子正在遭遇校园霸凌?霸凌者实施霸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哪些?被霸凌者做出的反应映射其怎样的心理特征?在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广东冠法律师事务所律师、揭阳市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娜,揭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站长谢丽容,一起谈谈“校园霸凌背后‘隐秘的角落’”。


首先,不只有暴力才叫霸凌。“霸凌”是指对一个人的不平等欺凌和压迫,我们通常泛指肢体暴力这种明显的身体方面的暴力,实际上,除了肢体暴力,言语、人际关系上的隐形欺凌同样刺痛孩子的心灵。

“打、骂、毁、吓、传、排”概括了常见的欺凌表现形式。“打”即对受害者实施推、挤、踢、戳、绊倒等身体攻击;“骂”即侮辱、中伤、讥讽、贬低受害者,持续将其作为嘲笑对象;“毁”即损毁受害者的个人物品;“吓”即恐吓、威胁、迫使受害者做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传”即在学校、班级或校外朋友圈,包括网络上散播谣言;“排”即排挤、孤立受害者,或怂恿同伴将受害者排拒团体之外。

校园霸凌不是短期行为,通常具有长期性、反复性。

校园霸凌的隐秘之处,在于被霸凌者“心口难开”,不敢向家长求助。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正在遭遇校园欺凌?谢丽认为,当孩子身体上出现伤痕,反常地通过戴帽子、戴口罩,穿长袖外套遮掩自己,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损坏;或情绪反常,处于焦虑、高度警觉状态,性格发生明显变化,拒绝与家长交流,出现突然不愿上学,学习成绩下降、兴趣爱好降低,自尊心受挫等情况,都可能预示着孩子正在遭遇校园欺凌,家长就要有所警惕,作进一步了解。

李娜认为,“校园霸凌”事件中,不仅要关注“受害者”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及早干预治疗那些有“霸凌”倾向同学的心理问题。因为没有“霸凌者”,就没有“受害者”,解开施暴者的心理谜团,是打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关键。“我们发现,那些经常欺凌同伴的孩子,多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其行为的‘触发点’。他们往往在成长中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关爱,得不到有效、平等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自尊感缺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孤独、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普遍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对地位、尊重存在错误的认知。”

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累累受伤,触发了其向外求权力、控制、社交地位的动机,容易通过欺压弱小,宣泄情绪、增强自尊心、显示优越性,或迎合某个社交群体的期望,提高归属感。

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的孩子还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社交压力、网络文化或其他不良经历的影响,导致认知偏差、缺少自我意义……导致欺凌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尽管每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积极关注这些孩子,给予其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对减少校园霸凌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被霸凌的孩子一般有哪些心理特征,谢丽表示:“首先,被霸凌者是被选择的,这并非‘受害者有罪论’。”她说,被霸凌的孩子通常内心缺少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来源于孩子在生活中得到足够的关注、爱、尊重和认可,能够平等地表达自我观点、探讨是非对错、自尊自信、有说“不”的权利。

自我保护的基础是自我认同,而内心有力量感的孩子对自我价值认同感高,与人相处界限感强,他们坚韧又勇敢,能感受到坚定的爱和支持,有自救的勇气,也有求救的底气。

“长期被霸凌的孩子不是随机的,而是被严格‘筛选’出来的。”李娜解释道,“霸凌者的行为不会一开始就特别过分,而是在日常的接触中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从言语羞辱到物权侵犯,再到肢体侵犯。当一个孩子承受住了霸凌者所有的试探,并且不敢于向家长、学校求助时,他就成为了一个‘完美被霸凌者’。”

换句话说,当发现孩子有被霸凌的苗头时,家长和老师就该十分重视了,而非等到更加恶性的事件发生再干预。

【文字】程羽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