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时节,台山处处涌动着万物复苏的生机。
南方+记者走进台山市谭江米业育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忙着搬运水稻种子。一些经过浸泡后发出嫩芽的种子几天前被放入秧盘,生长出一株株新绿。
一犁春泥万顷绿,春来种下丰产粮。郭永乐 摄
“这些种子可不一般,都是经过‘激烈PK’后的优质品种!”该公司育种专家谭华进将一把种子托在掌心,脸上的神情带着自豪。如果不说,甚至无法想象面前这位古稀老人从事丝苗米研究已经50多年。
“要种出好粮,种子是关键。为了找到良种,我几乎是百里挑一。”说起选种,谭华进打开了话匣子,他从台山多地选取了上百个水稻品种,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测产,最终挑选出几个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准备提供给公司进行大面积种植。
农谚有云:“苗好一半谷。”一个品种若是抗性差,感病或者高感病,种下之后,给农民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烦恼。为此,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户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来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亩均效益。
端稳粮食饭碗的信心,还源于藏粮于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在都斛镇“广东第一田”,南方+记者看到拖拉机、平整机等机械正在田间穿梭,有条不紊地平整土地、修建沟渠。
稻田平整机正在平整水田。
这里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目前打造了100公顷(1500亩)水稻种植基地。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地还是原来的好地,干活的却从人变成了机械。同样大小的地,以前得数以千计的人忙前忙后,现在不用百人就能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时代不同啰!”村民李永祥说,“种好粮多产粮,今年我们更有信心了!”
在水步镇联兴村的一块田里,南方+记者见到了谭江米业负责人谭秋媚,今年已经是她投身农业的第5个年头,尽管每天在田里风吹日晒,她却乐在其中。谭秋媚告诉记者,随着“台山大米”品牌的建设,现在大米的市场十分旺盛需求量。为此,她准备在往年的基础上,再多承包些农田。
“这些年种田收成怎么样?”南方+记者问。
“还行,还行!”谭秋媚微微一笑。
不远处,插秧机驶过泥泞的水田,所到之处,点缀出一行行的绿色秧苗,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插秧机驶过泥泞的水田,所到之处,点缀出一行行的绿色秧苗,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申红洲(除标注外)
◎延伸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