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四大都邑”遗址代表的文明体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中华早期文明如何在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形成文化认同?
(2024年宝安讲坛再启航:中华早期文明间的融合与传继,时长共1分19秒)
2024年宝安讲坛再启航:中华早期文明间的融合与传继
3月24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九期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来到宝安图书馆,带来“互动与认同——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早期都邑文明间的融合与传继”主题讲座,透视中华早期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
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在2024年的首场讲座,吸引近200名听众现场聆听讲座;南方+客户端、文博圈等多个平台直播了本次讲座,2.5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此次讲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确立了“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和20多个中心性遗址。其中,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发掘、研究的首要对象。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高江涛是陶寺遗址考古领队,扎根陶寺考古一线十余年,走遍陶寺的沟坎,见证陶寺遗址众多重大的考古发现。讲座上,高江涛介绍了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遗址的基本情况,结合丰富的考古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明因素之“互动”、文化之“融合创新”、文脉之“赓续传承”等内容。
“‘多元互动’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这种互动与交流最终形成内涵丰富、多彩、繁盛的文化大认同,并以‘文化基因’血脉相传。”高江涛从地理选址、空间布局、墓葬习俗、出土文物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具有与良渚的相似,但缺少良渚文物常见的神性纹饰,且中孔大、方便佩戴,成为了体现身份地位的世俗装饰品;陶寺与石峁有“黄河双雄”之称,两个文明同时存在300余年,双方的交流“印记”更是丰富。
“‘四大都邑’是支撑中华早期文明的四大‘支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高江涛在讲座上表示,文化互动是四五千年前的“大时代主题”,这些文明都邑都有着融合创新的特质,同时传承发展了相对先进的文明因素,“它们作为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草蛇灰线,从中可管窥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
20多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确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所揭示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认识,是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
在深圳,有着7000多年历史的“咸头岭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明星;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在宝安留下了众多生活遗迹,如下角山遗址、小铲岛古遗址、信宜遗址。
“深圳、宝安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域,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希望深圳、宝安成为阐释、研究、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高江涛寄语道。
2022年,宝安首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国内第一个以探源工程为主题的讲座。宝安讲坛至今已举办八期,相继邀请了三星堆考古研究专家高大伦、安阳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良渚古城重要发现者”刘斌、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以及“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领队崔勇、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海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岩莅临宝安作专题讲座。
今年,宝安讲坛计划将开展6期讲座,聚焦陶寺、石峁、二里头、牛河梁等遗址的考古成果,邀请国内学界“大咖”齐聚宝安,多维度、全方位展现恢宏壮阔的中华早期文明画卷。宝安讲坛将继续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打造宣传、普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的品牌活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
【撰文】王悦
【摄影/剪辑】黄靖逵
【通讯员】 邓亚明 龚露露 宋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