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机场旁,有这么一群“白鹤”,迎着海风翩翩起舞……
仰头呼啸,回身啄羽,低头觅食……在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孩子们身披白羽鹤衣,踩着鼓点变换动作,不仅生动还原了滨海白鹤的优美姿态,也为这项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01三灶鹤舞的“前世今生”
要读懂三灶鹤舞的生命力,首先要读懂它的前世今生。这也是海澄小学鹤舞队的孩子们所要上的第一课。
将时光倒流至宋代,位处南海之滨的三灶岛绿树葱茏、水草肥美,吸引了白鹤、灰鹤长居海隅山林。最初的三灶岛民观其行、听其鸣、看其形、仿其舞,进而扎制鹤衣,创作鹤舞,演唱鹤歌,三灶鹤舞由此成型,并在清代走向流行。
传统鹤衣。
然而,鹤舞的流行,难免伴随时代前行而逐渐回落。直到2007年三灶鹤舞入选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灶鹤舞被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播,悠扬的鹤歌也开始在三灶校园响起。
何三兰老师讲授鹤舞表演的基本动作。
02“小白鹤”成为校园名片
2008年,海澄小学鹤舞队迎来了第一批“小白鹤”。他们身披简易的鹤衣,在村里老人的指导下练习鹤舞动作,再一招一式教给低年级的孩子们。
这一传,就是16年。
相比前辈们,当下的“小白鹤”们的白羽鹤衣更精致,登台演出的机会更多,学校也成立了工作室,将三灶鹤舞打造为新的校园名片。低年级的孩子们看着鹤舞,眼里散发的光芒,一如传承的火炬般明亮。
古老的鹤舞,伴随着珠海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在这座不算大的校园里,交汇碰撞出新的内涵。
海澄小学鹤舞队里,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跟随父母来到珠海、来到三灶之前,他们对于鹤舞并不了解。通过接触鹤舞、学习鹤舞、表演鹤舞,他们找到了知心的朋友,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可以说,正是通过练习鹤舞,孩子们找到了联结本土文化的纽带,续写着源远流长的情怀。而他们灵动的舞姿,相伴着不远处珠海机场繁忙起降的航班,让人们有了新的思考。
03展望未来
小白鹤与大飞机的同框,述说着传承的不易与阵痛——曾经学习三灶鹤舞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要飞向更远的天地。他们会不会坚持热爱鹤舞、会不会想念当初练舞的快乐时光?
“无论如何,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喜爱三灶鹤舞的种子,就是校园鹤舞传承下去的最大意义和动力。”珠海乡村工匠工作室(三灶鹤舞)主持人何三兰说道。
来源:金湾教育、珠海传媒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