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面向华东、海西城市群的战略门户,东部中心是助力广州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全面拓展“双循环”战略格局经济纵深的重要一环,是广州重要的“枢纽强地”。
《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力支撑广州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高水平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广州东部中心“三客一货”的铁路枢纽集群,并依托增城西站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与南沙新区、北部增长极等重大交通枢纽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提升贸易、创新、人才等资源要素综合控制力。坚持公交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打造地区连续的绿道、碧道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系统。
打造门户之城,东部中心规划如何通过交通枢纽能级的提升促进整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通达世界,增强全球链接服务功能
空港互联互通。
东部中心范围内,汇聚高铁、城际、高快速路等多种高等级交通元素。未来,东部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两大国际空港的快速高效联系。规划新增广珠(澳)高铁直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增广深高铁新通道直连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实现高铁直通机场,加强空铁联运。穗莞深、新白广城际开通大站快线运营模式,缩短与两大机场联系时间。
港口枢纽提级。
黄埔港为广州港四大港区之一,发展成为以石化、煤炭、粮食、化肥、杂货、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是广州东部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广州港的主力港区之一。未来,东部中心将大力整合优化码头资源,加快完善码头基础设施和口岸疏港路网建设,持续推动口岸“三互”通关建设,促进黄埔港由“货运型”向“服务型”升级。同时,依托黄埔港铁路、新港铁路,构建“广州港—内陆地区”多式联运平台,开行多条特色海铁联运班列。
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增城西站自2021年5月正式运行以来,从贯通内外、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中欧、中亚、中老、中越等4大主线国际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通达12个国家23个城市。增城西站已基本实现“天班”开行,初步形成“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广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未来东部中心将以增城西站为核心,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打造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外贸综合服务,打造广州东部国际物流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
辐射全国,提升综合门户枢纽能级
构建“三客一货”铁路枢纽集群。
东部中心汇聚黄埔站、新塘站、增城站三个铁路客运站,以及一个以货运功能为主的增城西站,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共同提升东部中心枢纽整体能级和服务水平。
完善对外铁路通道网络。
在现状广深铁路、广汕高铁和广石铁路的基础上,规划新增广珠(澳)高铁和广深高铁新通道,打造 9条对外客运铁路通道,形成“1·2·3·5·8”全国客运时空圈,约1小时可到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约2小时可覆盖粤东和闽西广大地区,约3小时可到达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约5小时可到达长三角城市群,约8小时可到达京津冀城市群,四通八达,辐射全国。
强化枢纽互联互通。
加快广州东—新塘五六线等枢纽联络线建设,加强新塘站、黄埔站西向铁路联系。
融通湾区,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区域高速轨道骨架。
在东部中心,规划建设佛穗莞、穗莞深、新白广、深莞增城际等4条湾区城际,以东江城、海丝城、荔湖新城等重要片区为顶点,构建高速轨道骨架,实现海丝城、东江城30分钟与广州中心城区、南沙中心互达,1小时与湾区其他主要城市互达。
实现穗莞惠三地互联互通。
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突出短板,聚焦高质量一体化,深化跨江融合发展。在现状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江大桥、G107 江南大桥、广园大桥的基础上,新增与东莞跨江通道,直通东莞的中心,加强与东莞的互联互通。在现状广惠高速、广汕公路的基础上,新增与惠州的跨江通道,加强对惠州的辐射能力。
加强与莞惠的轨道联系,通过2条铁路、3条城际、3条地铁,实现15分钟与东莞中心互达;1条高铁、1条快轨,实现30分钟与惠州中心互达。
活力东部,建设内联外畅交通体系
构建强连通、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络。东部中心规划近500公里的城际与城市轨道,可实现内部组团30分钟内快速畅达。
东部中心规划形成功能完善、等级合理的路网体系,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串联各产业组团,实现生产要素之间快速流动。新增沿江通道,实现海丝城、东江城与广州中心区的快速直达联系,构建串联东部中心与南沙的高快速路直连通道。围绕海丝城、东江城以及科学城片区、南香山片区、荔湖新城片区建设地区干道。注重生活性道路和滨江景观休闲道路的建设,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满足交通出行需求,促进社会交往。
推进黄埔、增城两区边界道路体系的融合发展。打通现状断头路,形成层级合理的衔接道路,满足两区高度融合发展的高效通勤需要。
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东部中心以公共交通为骨干、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体,构建“公交+非机动车+步行”的出行模式;科学设计绿色交通政策,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的人口数量,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70%。
打造湾区低空交通飞行网络示范。全域申报低空试点,完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开展智能驾驶低空载人飞行器试飞及组网试点。与湾区核心城市开展商务公务、跨境客运等方面合作。
相关阅读: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