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裁员裁到大动脉”?

南方周末
+订阅

一种情况是裁到了掌握企业关键信息甚至企业“把柄”的人。另一种裁员裁到大动脉,是企业决策者极大低估了某些员工对企业业务或运作的真实价值。

还有更常见的情况是,企业裁掉了小概率发挥作用,但极为关键,只是企业领导层对此认知不足的岗位和人。

刘远举

责任编辑 | 陈斌

现在一些企业经营形势不好,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往往意味着要裁人。不过,裁员的时候,很可能把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人裁掉,这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裁员裁到大动脉”。

若是细究“裁员裁到大动脉”,则情况各有不同。

一种情况是裁到了掌握企业关键信息甚至企业“把柄”的人。很多不能见光的事,因为时间久了或者大家都这么做,企业裁员的时候,可能不会把这些事纳入考虑,但事情捅出去后,却会导致企业发生重大变故。

前段时间,周口联通十几年的老员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被领导裁员了,而且一分补偿没有。员工一气之下就爆出了公司内幕:如果是新用户,他们会先使用旧光猫,过段时间再以不匹配网速为由,要求用户购买新光猫。或者以光猫故障为由,要求用户花费299元购买二手回收的光猫。这迅速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

另一种裁员裁到大动脉,是企业决策者极大低估了某些员工对企业业务或运作的真实价值。

组织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裁人裁业务的时候,很可能留下的大多都是关系户、向上管理达人和PPT达人,而把干活的、有技术的、骨干裁掉。这样的办公室笑话,并非空穴来风。

从管理角度,很多企业的中层,行业经验丰富,行业人脉广,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企业能应对很多挑战。一旦被裁员,平时被他们所压制的各种风险和矛盾,就会立马爆发。

这里的典型例子是企业的销售人才。很多销售冠军人脉广,客户对销售本人的忠诚度高,这些销售可以躺在自己积累的客户资源上,轻松干活,大把赚钱。这些人在企业内部,往往容易招来嫉妒,到老板那里告状、打小报告的人就多。这个时候就很考验老板的经营能力,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把这样的人裁了,就会发现,客户迅速流失。

从技术角度,技术骨干的价值,也是需要识别的。比如两个程序员,程序员甲,代码写得好,bug少,注释也详细,同事一看就懂,减少了沟通,这个程序员的事就少,在办公室聊天、摸鱼。另一个程序员,写的代码bug多,函数起名混乱,注释同事看不懂,沟通就多,他态度也很好,每天忙碌。如果他的直属上司水平不够,就会在裁员的时候,把甲裁掉,引发这个部门工作业绩下降。这种特性,甚至引发了程序员的自保,让自己变成大动脉,在写代码的时候,留下诸多只有自己能看懂、能解决的bug,这样企业就不敢裁掉自己。

还有更常见的情况是,企业裁掉了小概率发挥作用,但极为关键,只是企业领导层对此认知不足的岗位和人。

前一段时间,中国多个互联网平台的APP,频繁出现较大规模的崩溃。坊间流传的一个观点是,这或许和人员优化有关。

理论上,IT运维保障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越多,系统安全就有更大的冗余度、鲁棒性,系统就更稳健。反之,投入少,安全性与稳定性就会下降。所以,一般而言,人才优化不会涉及安全等核心关注点。

但安全是小概率事件,人难免有侥幸心理。这就如同人们买车预算受限,往往不是降车辆级别,而是舍弃高级的安全配置。个人会首先在小概率事件上收缩预算,组织也会出现同样的行为。裁员就会倾向于这些小概率发生作用的部门和人员。运气好,一直没问题,或者遇到一些小问题,然后警觉,重新投入资源。运气不好,就会一下子猛烈爆发,产生巨大的损失。

这种裁员,就像古老的民谚:失了一颗马蹄钉,丢了一个马蹄铁,丢了一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当然,这种裁员裁到大动脉的戏剧化场面,一般较少,也正因为较少,才成为有传播性的新闻。通常出现的情况不是裁到大动脉,而是裁掉无数小动脉,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企业经营情况不好,裁人,但由于企业的官僚、管理者能力不足,裁掉的都是干实事、有能力的人,企业经营情况会进一步下降。为了降成本裁老人,换新人,新人虽然便宜,但能力不足,反而工资的性价比下降,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这反而增加成本,企业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运行时间越来越久,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官僚主义必然滋生。所以,某种程度上,这种裁员裁到大动脉的事,也是一个企业“成住坏空”的必然。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校对 胡晓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