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回家”了!3月22日至23日,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回到“九龄故里”韶关剧院连演两场。
这部被誉为粤剧版《长安三万里》的作品,将张九龄开凿大庾岭的创举搬上舞台,去年在广东省艺术节首度亮相便好评如潮。戏迷们纷纷争睹盛世名相的“九龄风度”,这位穿越千年而来的“岭南第一人”也再次引起热议。
粤剧《张九龄》剧照。
张九龄不但是岭南第一位官至宰相的政治家,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空中也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诗派。现存多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都以其《感遇》组诗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成为名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句。
张九龄生逢盛唐,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此时迎来空前繁荣。他主持开凿的大庾岭新路,更将海陆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张九龄如何以诗文演绎开放包容的海洋意象?步入新时代,张九龄的文化精神如何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架起新的桥梁?《张九龄》回乡公演之际,南方+记者专访多位文史专家学者,以“海丝”视角解读张九龄的诗意人生。
诗文存记盛唐“海丝”余韵
自古以来,浩渺无际的海洋总能引起诗人们无穷的想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吟诵张九龄《望月怀远》,海月交辉、阔大澄明的意象涌现脑海,唐人自信包容的胸襟随之跃然纸上。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秦汉时期,然而,直到唐代才进入大发展时期。唐代率先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建立对外邦交贸易管理的机构体制。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提升,敢于扬帆出海的唐人同样远胜前代。
海上丝绸之路也为唐代文学带来无数诗赋名篇。以“海”为题的作品数量跳跃式增加,是唐诗与前代相较的显著特色。据统计,《全唐诗》以“海”为题的作品有281首,其中105首与海洋相关,而出现海洋字眼的诗作更是数以千计。
“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正如韩愈《南海神庙碑》所示,唐诗中的“海”形成独特的意象。海洋不但在唐人眼里展现出更高的亲和度,甚至俨然成为百川所归、万物所赖的世界主体。这从“海上生明月”的雄浑气象也可见一斑。
南海神庙牌坊上书:海不扬波。南方+记者 梁文祥 摄
在以“海”为题的唐诗中,“南海”则是题目里出现最多的高频词。从张籍的“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到刘禹锡的“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广州也成为唐诗“出镜率”颇高的一座城市。
“由此可见,唐代不仅有描述西北边疆大漠与草原风情的‘边塞诗’,这些反映海洋风情、海丝景观的‘边海诗’,同样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成为唐代海洋文学的显要品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李庆新说。
“海”也是解读张九龄传奇人生的一把钥匙。张九龄生于韶州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的仕宦之家,7岁能写文章。在13岁那一年,张九龄曾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并大获赞赏,从此名震岭南。
当时,广州开通了全世界中世纪最长的远洋交通航线——“广州通海夷道”。沿着这条航线,船只可以从广州一直驶往波斯湾和东北非洲地区。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兴建的南海神庙,也成为中外客商出入广州的必经之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海神的香火与日俱增。唐玄宗时期,朝廷就曾五次派重臣祭祀南海神。开元十四年(726年),因久旱无雨,时任太常少卿的张九龄奉命前往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首开皇帝派遣重臣代祭南海神之先河。
“(南海)神自唐开元时,祭典始盛。”屈大均《广东新语》高度评价此次祭祀的意义。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主祭由张九龄之弟张九章担当。“广徕天下财利”的寓意背后,还寄托着唐王朝对广州海丝贸易的厚望。
2024年“波罗诞”在南海神庙开幕。南方+记者 梁文祥 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向群解释,唐代南海贸易圈日渐繁荣,海上贸易的商品经济元素也在不断增加,“与朝廷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一样,张九龄等奉勅祭祀南海神庙的行为,显示出国家对海上贸易管理体制的重视和调整”。
往事越千年,当年张九龄祭祀南海神的仪式虽已影踪难寻,南海神庙却陈列着冠以《望海》之名、后人刻录张九龄《望月怀远》的一方诗碑,游人可以从中感受盛唐气象的遗风余韵。
开山打通“古代的京广线”
南海神庙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张九龄的踪迹,粤北大庾岭的崇山峻岭之间,却凿刻着他留给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浓墨重彩的印记。梅关古道上,风流儒雅的张九龄铜像当道而立,仿佛仍在遥望着南来北往、行色匆匆的途人。
立于梅关古道上的张九龄铜像。
在张九龄生活的年代,广州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来自天竺、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商民云集于此。美国历史学家薛爱华却敏锐地注意到,位于赣江流域的洪州竟然也发现不少波斯人的身影。他们究竟是如何深入江西腹地的呢?
答案还须从唐代岭南的交通格局追寻。李庆新介绍,秦汉以降,中原、江淮与岭南之间就开辟了多条通道:客商既可以经湘水、灵渠、西江,进入岭南西部;也可以翻越骑田岭或大庾岭,取道武水或浈水下韶关,循北江进入广州。
魏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岭南东部经济开发不断加快。到了唐代,西北边塞战争常常导致丝绸之路中断,较为安定的江南与岭南地区,渐渐成为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坐落于韶关南雄的大庾岭则成为岭南赋税转运的必由之路。
“贩运到内地的岭南和海外商货,运销岭南和海外的江淮丝绸、陶瓷,以及往来不绝的中外官员、使节,都让大庾岭路地位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李庆新说。
要想富,先修路。自秦汉开辟以来,大庾岭路数百年未经修葺,加之战火摧残,“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路况,早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告满归乡途经大庾岭,也对“人苦峻极”的景象深有感触。
粤剧《张九龄》剧照。
张九龄随即上奏朝廷,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备府库之用,下足赡江淮之求。”《开凿大庾岭路序》描绘的愿景打动了唐玄宗,遂委派其主持开凿事宜。
从勘察到开凿,张九龄身体力行,“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直,革其坂险之故”。他趁着冬季农隙,征集民夫,凿石修路。时至今日,古道两侧花岗岩上的道道凿痕依稀可辨,足见当年工程之艰巨。
梅关古道青石板上斑驳的痕迹见证了它的风霜。南方+记者 张由琼 摄
不久,“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的大庾岭新路终于展现世人眼前。古道南向可到达广东南雄县城,北向则可延至江西大余县城。宋嘉祐八年(1063年)梅关关楼落成后,“梅关古道”也由此得名。
开凿大庾岭后,张九龄沿途设置馆舍,便利漕运和商贾往来。大庾岭路呈现一派“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的盛况。薛爱华所留意到的波斯商人,大概便是这条“古代的京广线”的常客之一。
“可以说,大庾岭路成为江淮地区通往岭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李庆新说。向群进一步指出,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工程之于岭南,与开凿京杭大运河之于江南具有异曲同工的意义,为岭南地区“华夏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元之际,大庾岭—珠玑巷更成为北方人口南流的重要通道之一,对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直到清末粤汉铁路开通,梅岭古道一直都是岭南与内地商货流通的主干道,古道足音已在大庾岭上响彻千年。
“九龄风度”名扬五湖四海
唐代以前,岭南仍是世人眼中一片“蛮荒之地”。张九龄的“开山之作”不但改变了岭南的经济面貌,也使岭南的文化地位得到提升。大庾岭新路开通后,中原文化随着大批士子文人陆续南传,为岭南文化注入勃勃生机。
“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遐之风俗日变矣。”在明代思想家丘浚眼里,张九龄无疑是岭南文化第一面旗帜,他不仅是“江以南第一流人物”,更是“有唐一代第一流人物”。
身为开元贤相,张九龄以忠耿率直的为政作风备受时人推崇。《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九龄风度”这一朝廷选用大臣的审美标准,由此成为开元盛世文化人格的象征。
何谓“九龄风度”?在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熊飞看来,它包含“能”与“德”两大方面,深谋远虑、任事勤勉、敬职尽责、尚直守正等,都是其中的文化内涵,“经过无数文人的再创造,‘九龄风度’已逐渐内化为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底色”。
“‘九龄风度’也是后世岭南学人效法的楷模。”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陈建森初步统计,从唐至清,共有82人写下颂赞张九龄、拜谒曲江祠等诗歌158首,其中粤籍学人的比例将近四成。
为数众多的“粉丝”中,不乏陈献章、湛若水、屈大均等明代大儒。张九龄几经战乱失传的《曲江集》,也在成化九年(1473年)经丘浚手抄付梓,得以重新流传。他开凿大庾岭的功绩,被历代文人诗词酬唱传颂不息。
领衔主演《张九龄》的粤剧名家文汝清,也被张九龄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张九龄开辟梅关古道,既有婉转绵柔的温情,又有开山辟路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他如此分享自己对“九龄风度”的解读,诗品如人格,张九龄的文章魅力也经过岁月淘洗而历久弥新。
陈建森认为,张九龄兴寄风雅,标志着唐诗从“诗品正”走向“诗品醇”:“与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不同,张九龄委婉深秀的诗风,展现了盛唐诗歌清澹典雅的美学特色。”
如今,“九龄风度”的魅力乘着琅琅诗声传送五湖四海。去年9月23日,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观众齐声吟诵张九龄的千古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亚洲一家,携手同行”的共同心声在此刻喷薄而出。
“诗的原意就是:挚友是不分远近的,哪怕是远隔万里,我们依然是好邻居。这就正如中国和亚洲各国山水相依、心手相连、携手同行。”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冷凇如此分享自己的体会。
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
沿着“一带一路”,穿越1300多年时空的诗句,也在不同国家的心灵引起共鸣。2019年9月,泰国诗琳通公主荣获“友谊勋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授仪式上,她同样引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抒发为两国友好事业贡献力量的心愿。
陈建森指出,中国自古就有“赋诗言志”的外交传统。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对张九龄研究的加深,张九龄越来越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正在国际舞台散发隽永动人的魅力。
“作为岭南文化的活水源泉,从任人唯贤、量才使用的角度观之,继承‘九龄风度’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张九龄诗歌的创新精神,这对今天打造更多具备岭南精神的文艺精品,提升岭南文化品格,推动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陈建森说。
对话
三问张九龄平生功业
翻开岭南文化史,张九龄是绕不开的人物。
“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廻无伦。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明人丘浚对岭南先贤张九龄推崇备至。
宋代词人杨万里也曾点评:“人物粤产,古不多见,见必奇杰也,故张文献一出,而曲江名天下。”
张九龄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张九龄为岭南文化留下了哪些遗产?如何激活“九龄风度”的当代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对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森。
张九龄身上有哪些“岭南基因”?
陈建森:岭南是古代迁臣的贬谪之地。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后,大庾岭则成为迁臣进入岭南的主要途径。
这些被贬到岭南的中原文人士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中原先进的文明和农耕技术引进岭南,解放了岭南的生产力,提升了岭南文明的品格,进而提升了岭南文化的品位。
韩愈曾两次被贬岭南。他在阳山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和工具,重视水利建设,改良农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儒家仁义礼智教化,推行仁政;他在潮州驱逐伤害百姓的鳄鱼,兴修水利,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逐步形成了潮州崇古、好学、尚进的社会风气。苏东坡因“讥讪新法”被贬惠州三年。他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捐钱资助修建新桥和大堤,找药为民治病,深受惠州人民的爱戴。
至今,潮州有纪念韩愈的韩公祠,惠州在西湖一带建有纪念苏轼的苏公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可见韩愈和苏东坡在岭南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韩愈的儒家仁义礼智教化和苏东坡潇洒通脱的人生态度深深根植于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已成为岭南文化精神的灵魂。
岭南后学如何解读张九龄?
陈建森:唐宋以来,张九龄备受世人崇敬。其中,明代人对张九龄和《曲江集》最为关注。
细读粤人颂赞张九龄的诗歌,多集中于赞颂张九龄的相业、气节、风度和诗文成就,以及开凿大庾岭的功绩。
比如,湛若水《曲江吟张文献》:“曲江江水长,欲济川无梁。美人不可即,风度安可量。飞鸟择高枝,鸣凤在朝阳。黄唐世已远,千载空翱翔。”
欧大相《谒张文献祠》:“一代孤忠在,千秋大雅存。诗才推正始,相业忆开元。曝日陈金鉴,蒙尘想剑门。更吟羽扇赋,摇夺不堪论。”
这两首诗都是岭南后学颂赞“九龄风度”的代表作。
如何看待“九龄风度”的当代价值?
陈建森:“九龄风度”是唐玄宗对张九龄人格风范的审美品评。
唐玄宗品评“九龄风度”基于张九龄的“风仪”“品行”“才识”三个维度。唐玄宗认为张九龄守正忠直、醖藉儒雅,具有宰辅大臣应有的品行风范。
“九龄风度”作为当时朝廷选用大臣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今天看来,张九龄秀整的“风仪”,守正忠直、醖藉儒雅的“品行”和经邦治国的“才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张九龄也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张九龄的诗歌创作能“发舒神变,学古而为我用,毫不为古所拘”,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具有文化意蕴的新意境。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实习生 沈妍圻
【策划】罗彦军 李贺 陈戈
【统筹】林旭娜 李培 蒋才虎
【绘图】简仁山
【海报】莫迪
相关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