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咸水歌(顺德)、太极拳、牛皮鼓制作技艺(佛山)、粤菜烹饪技艺(顺德)、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马冈雕版印刷技艺等13个非遗项目入选。至此,佛山市市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共计144项。
在新增的13项市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占一半以上,其中美食类就有6项,包含粤菜、油炸食品、粉面饼等,是此次新增非遗项目的大户。
一起来看看佛山市级非遗的风采~
1、咸水歌(顺德)
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称疍歌、木鱼歌、白话渔歌等,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疍民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咸水歌和许多民歌一样,源自于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并且以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
顺德的咸水歌主要分布在大良新滘、大良逢沙、均安镇等地。从题材上,顺德地区的咸水歌可分为情歌、教化歌、叙事歌三种。从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两种。其中,对唱是咸水歌的主要演唱形式,对唱中又包含了互答、对喊等形式,并多以男女互答为主。
2、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发源于山东,现已流传于全国各地和世界很多个国家和地区。
1921年佛山精武会成立,1923年李佩弦担任国操部主任并开展教学授课,他曾师从著名七星螳螂拳大师罗光玉,至此螳螂拳开始了在佛山的初期流传。早期佛山精武会的会员,除了精通精武基本拳外,螳螂拳传习甚为普遍。
七星螳螂拳风格是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讲究长打短,快打慢,巧胜拙,硬欺软。主要手法有提、拿、封、闭、黏、粘、刁、贴、勾、采、劈、挂。
3、太极拳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流派众多,习练者遍布海内外。太极拳作为北方拳种在20世纪初正式传入佛山,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通过习练者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佛山所传承的传统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有108式太极拳、99式玄玄刀、77式太极剑、13式太极枪、24式太极枪、练功八式、十二种推手手法等内容;而杨式太极拳则有85式太极拳、55式太极剑、40式太极刀、推手等内容。
太极拳在佛山扎根繁衍近百年,流派纷呈,习练人口众多,传承有序,较好地保存了太极拳基本内容和核心技术。
4、周家拳
周家拳,是流行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一项传统拳种,属于我国武术的南拳流派,于清末民初由广东新会人周龙所创,融汇了洪拳、蔡家拳和北少林拳的拳术和器械精髓,具有“洪头蔡尾北少林”的特点。周家拳20年代开始独步岭南,30年代后传至海外,世称“中外周家”。
周家拳术取洪拳桥手之刚猛雄健,拳法刚劲沉雄、势大力沉;蔡家拳步法之灵活多变,腿法蹬弹踹扫、凌厉快速,步法进退灵活、闪展腾跃;再巧妙融汇北少林拳功夫而自成一家,摔法贴身就近、逼靠快摔,具有鲜明的“洪头蔡尾北少林”特征,六大核心技法为:抛、㬹、冚、挂、撞、偏。
5、牛皮鼓制作技艺(佛山)
佛山牛皮鼓的制作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初期。由于在佛山历史悠久影响大以及质量好声音洪亮,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其产品已销售遍及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佛山牛皮鼓的各种优点,使得很多龙狮、龙舟、粤剧以及需要用到鼓的各行各业都首选佛山牛皮鼓。
佛山的牛皮鼓制作技艺大体分为前工序、上机拉皮、后工序三个步骤,细分工序共22个。
前工序包含晾鼓胚、晾牛皮、拼鼓板、编、打竹篾、铲鼓口、开竹做竹弓、磨鼓口、落竹弓、钉弹簧、刨鼓身10个工序;上机拉皮包含湿牛皮、拉牛皮、上钉下鼓机 、踩皮边4个工序;后工序包含上灰、钻孔、鼓身处理、刮毛、擦字、上聚酯、装鼓耳、配鼓棍8个工序。
6、礼饼制作技艺(禅城)
礼饼制作技艺(禅城)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公兴隆饼家,该饼家由余岳楼和刘燕石于清光绪六年合股开设,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通过师承方式传承至今,共历经六代传承人。关于公兴隆还有俗语流传至今,例如“没有公兴隆饼家的礼饼就不上轿,吃了公兴隆饼家的饼就快抱孙”。
礼饼制作技艺(禅城)主要包括开面粉、出皮、包酥、调馅料、开酥、包饼、盖印和烘焙八个工序,这些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产品甜而不腻,外皮松脆,口感酥香;造型上力求美观,形状美观,大小均一,色泽均匀。
7、九江鱼筛编织技艺
九江鱼筛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是源于渔业生产性所需的编织鱼筛的传统技艺。其产物九江鱼筛数百年来伴随九江鱼苗业的发展而诞生,其用途为筛选育苗,在当地流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九江当地渔民就“以竹筛细密者分别鱼之大小以次发卖”(清光绪《九江儒林乡志》)。
九江鱼筛制作技艺的主要步骤有九个,分别是选竹、晒竹、开竹、拉竹、织筛、削框、上筛、合筛、上印。
九江鱼筛的规格分为:头朝(zhao一声)、朝三、朝半、朝七、二朝、二朝三等共35种。“朝”,是对鱼苗大小规格的习惯称呼,能通过多少“朝”鱼筛间隔的鱼苗,就称为多少“朝”的鱼苗。数百年来,九江鱼筛的朝数,一直是全国鱼苗业的标准规格。
8、粤菜烹饪技艺(顺德)
粤菜烹饪技艺(顺德)源远流长,从珠江口平原时期到中原移民南迁融合,走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据《美味顺德》记载:“顺德饮食起源于秦汉,孕育于唐宋,成型于明代,兴盛于清初,鼎盛于民初,辉煌于当今。”
粤菜烹饪技艺(顺德)以煲、滚、炖、烩,蒸、灼、卤、焗、浸、泡、酿、脍,煎、炒、焖、烧等为主要技法;原料上讲究生猛鲜活、原生原味,口感上讲究“清、鲜、嫩、滑、爽、真”,不时不食,不鲜不食;擅长烹制水产品尤其是河塘鲜,擅长烹制各类奶制品,擅长烹制各式小炒等;讲求养生,讲求精细与家常并存,不拘一格、创新求变。
9、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
凤城鱼皮角是驰名广府的顺德小吃,“凤城”取自县治大良古称。清末民初,来自顺德大良冯不记云吞面老店等店的顺德厨师,因应鱼肉摔打成后的鱼胶具备黏合度强、鱼鲜味浓的特点,将鱼胶融入生粉,对广府名小吃“云吞”皮作出改进。经改良后成品既结实耐煮、爽滑柔嫩,更晶莹剔透,如睡莲戏水,充分体现精、美的饮食美学追求。
凤城鱼皮角制作精细,包括选料、起鱼肉、刮鱼青、打鱼胶、擀皮、剁馅拌馅、包制成形、烹煮等工序。
起鲮鱼肉时,要将刀贴着脊骨向里批进,起骨取出脊背肉,然后用刀刃来回快速轻刮,一层一层刮肉起出鱼青;鱼青加盐后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摔打至鱼肉起胶产生较强的黏性,再加入生粉用擀面杖逐一擀成一张一张小圆形的角皮,包好馅料后以上汤加韭黄烹饪最佳。
10、马冈雕版印刷技艺
马冈雕版印刷技艺曾流传于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冈村,是一项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
清代,马冈村是广东刻书业的主要地区,据记载,当时马冈有木刻店铺30多间,从业人员约3000人,被誉为广东清代木刻雕版之乡。
马冈雕版印刷技艺由木板备置、复稿、刻制、上版、上墨、上纸、拓印等步骤组成。内容包括文字与插图两部分,文字笔划规范,插图以线描为主,运用墨白效果描绘形体特征。雕刻时需要运用剔、刻、铲、刮、磨、烙等多种技法,将插图原作的笔划线条与形神轮廓,尽量表现在“刀功”和“木味”的印迹中。
11、大良(虫崩)䖢制作技艺
大良(虫崩)䖢是顺德著名的“中华名小吃”之一,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顺德县志》(1996年出版)写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良人梁成章于东门城外设成记油炸饼食店,创制(虫崩)䖢(蝴蝶)形面制炸饼,故名“(虫崩)䖢”。初为脆硬薄片,后经李禧记改进,风味甘香酥化,咸甜适度。
大良(虫崩)䖢传统品种有南乳(虫崩)䖢、蚝油(虫崩)䖢,有着独特的制作技艺,需经筛粉、开面杯、调料、和面、揉面、醒面、开面、切面、油炸、摊凉等十多道工序方能制成。
大良(虫崩)䖢用料考究,色泽金黄,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咸甜适度。许多定居港澳地区的顺德乡亲以及外地游客来到顺德旅游,必会购买大良(虫崩)䖢作为解乡愁的家乡特产。
12、高明濑粉制作技艺
高明濑粉,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高明荷城道人谭玉奭为更楼乡民作法做粉度荒年的故事,其习俗和制作技艺流传遍及高明区各镇街数十万人,至今已近500年历史。吃濑粉是高明民间送旧迎新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每年大年三十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高明濑粉以晚造粘米、饮用水、米饭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制作出的粉条口感软、韧、爽、滑,配上油炸花生米、头菜丝、鸡蛋丝等配料,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濑粉”工序是将米浆倒入圆孔濑粉成形器,流入热水锅里待米浆形成粉条状。
13、臭屁醋制作技艺
在三水俗称“臭屁醋”的食物是一种带臭味的米醋。20世纪40年代以前,三水疍家人长期的水上生活习惯,使他们对于食物的保存、酿制有着独特的智慧,其中一种便是臭屁醋制作技艺。
臭屁醋最初是妇女分娩后至小孩满月前食用的产品。因臭屁醋“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加上于健康有益,因而逐渐从妇女坐月子的食物中走到了民众的食谱上。
人们常常在初一、十五等好日子开始酿制臭屁醋。选用糯米、籼米、粳米中的一至两种作为原料进行酿制,传统用北江河水或井水浸米,封盖要密封。
醋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必须在午时(11时至13时)酿制。向东背西,是放置酒埕最好的位置。酿醋要上午日晒,13点后不能日晒。27度至28度是最佳温度。酿制期间绝不可打开封埕的盖子,更不能搅拌。
南方+记者 刘明
佛山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