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典型镇村的培育提升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抓手和重要工作。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茂名市有59个村。这些典型村的建设进展,关系“树立典型、打造示范”的工作步调,关系茂名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格局。南方+推出“茂名典型村一线行”系列报道,走进典型村建设一线,记录典型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效。敬请垂注。
电城镇架炮村:从省定贫困村到示范典型村,走对了哪几步?|走读“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10平方公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超65万元,在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北面,架炮村从昔日省定“贫困村”走出来,又搭乘“百千万工程”东风,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刚过去的春节,架炮村客似云来。村里打造的咕咕农场提供文化养鸡、科学农耕、健康烹饪、趣致手工等多个研学课程,春节期间每天都吸引了大批亲子家庭游玩。
咕咕农场研学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
产业发展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目前,架炮村下属26个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全覆盖,正在筹备建设涵盖农贸市场、餐饮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休闲娱乐和文旅酒店等设施的“架炮村文化综合体”,推动文旅农的融合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
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架炮村立足本土特色,综合发展农、文、旅、教和科研,不断延伸农业上下游产业,向农村休闲旅游、特色体验、科普研学拓展。
目前,架炮村已经拥有了三个特色企业,一个绿色化工产业。这些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带动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
村民在圣女果基地上班。
种植面积达400亩的吉颂茂林圣女果种植基地,带动当地300多名农民、家庭妇女就业,仅租金收入可为村委会集体经济创收每年7.2万元。目前,加入基地项目的农户已达到36户,农户种植面积扩展到1000多亩,农户经营性收入也更高了。
架炮飞天稻花鸡养殖基地。
架炮飞天稻花鸡养殖基地是架炮村第二个主导产业项目。基地一批可以养2万只鸡以上,一年可以养殖6个批次,年产量达到了13—15万只。
自从引进稻花鸡品牌效应后,架炮鸡一炮打响,辐射带动了周边镇村80多名农户大力养鸡,年养鸡可达300多万羽,价格好,不愁销,同时为村委会集体经济创收每年6.8万元。架炮村也凭借着“架炮”飞天稻花鸡成功入选了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咕咕农场已经成为茂名市劳动教育基地。
作为架炮飞天鸡养殖基地的延伸,架炮村打造的架炮鸡咕咕农场已经成为茂名市劳动教育基地。园区建有露营地、玫瑰园、阳光花房等“打卡处”,作为成人游客团队建设、田园摄影等户外田园体验场地,去年正式开始营业后,为本地提供了100多个工作岗位。
目前,园区开拓更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亲子团体的研学课程。据介绍,架炮村接下来将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合作模式,推动架炮鸡咕咕农场实现智能化控制、鸡粪有机肥生产、无土化栽培、立体化种植、鱼菜共生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造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茂名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快建设。
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也在布局。去年由茂名滨海新区牵头建设的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部分落户在架炮村,导航“材料一电芯一电池一应用一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发展。
园区建成后,将吸引更多国内的优质新能源企业入驻,大批流入的人和资金将大大刺激架炮村周边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打造和美乡村新颜值
近日,茂名滨海新区在电城镇架炮村开展植树活动,迅速掀起全域造林、全民植树的热潮。
围绕村庄主干道和村内街巷,党员干部、师生和群众种下了千棵花木树苗,自身植“绿”的同时,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架炮村志愿者在村庄道路边植树。
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架炮村配齐村环卫设施与人员,还因地制宜制定了垃圾清理机制,定时定点开展垃圾清理工作,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环境明显提升。目前,架炮村已通过茂名市“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验收,为村民提供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架炮村。
环境优化还来源于加强农村建房管控。架炮村持续加强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的审批管理,严格落实“拆旧建新”“一户一宅”要求,做到带图审批、按图验收,确保不出现违规建房行为。
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架炮村道路硬底化已通26个自然村,建成公厕4个,安装路灯185盏,建成文化活动中心2个、篮球场10个,建成污水处理站2个、污水处理池13个,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架炮村光伏发电产业。
架炮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国胜透露,架炮村正在筹备建设“架炮村综合体”项目,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项目大楼涵盖了农贸市场、餐饮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休闲娱乐和文旅酒店等设施和场地,建成后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黄国胜表示,“架炮村文化综合体”不仅能造福群众,带动本村的农特产品销售,吸引村外的商户入驻,刺激市场经济,同时也肩负着乡村文明传承、业务技术能力提升的使命,将来可以作为开展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的场地,邀请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提供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特色服务,实现文旅农的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邹祥亮
通讯员 李天 李春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