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米纳斯州包索市,美的新工厂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里将崛起一座融入大量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科技的新型生产基地。首批智能冰箱产品将在此下线,流向南美洲的多国市场。
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佛山制造,正上演着全球化的多级跃迁。家电龙头美的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三来一补”贸易涌现,曾让佛山开启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征程;极致性价比带来的出口繁荣,曾让佛山制造逐步征服全球市场。如今,海外建厂、全球布局,则让佛山企业重塑海外生态与秩序。
这是从产品全球化到供应链全球化,再到品牌与服务全球化的三次升级;也是从被动出海到主动出海,再到全面国际化的再三跨越。
佛山制造的航船正稳步驶入全球化3.0时代。
涌动的第四股制造业出海浪潮
如今,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逐步开启复苏,佛山制造则进一步向世界进发。
去年,梁智峰最为忙碌的一件事就是去海外考察新工厂选址。作为广东智拓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智峰从去年5月开始筹备海外建厂事宜。一周考察一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梁智峰选中了马来西亚,并迅速建起产线,酝酿新工厂年底的投产。海外建厂在他心中分量越发重要,“这不仅是靠近客户,也代表企业的制造韧性。”
同样在东南亚,与马来西亚接壤的泰国,星星制冷正在为首家海外工厂寻找合适的落户园区。按照企业的规划,海外工厂将平衡企业产能的全球分别,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并应对越发不确定的贸易摩擦风险。
新的出海趋势正在酝酿。而这已不是佛山第一次掀起制造业全球化布局的浪潮。
以海外投资建厂与供应链全球化为标志,佛山制造出海的第一个重要时刻是2008年前后。彼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人口红利见顶下行。企业开始寻找、开辟其他低成本国家和新市场。当时人力成本极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南亚成为首选。
美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来到越南建起了首个海外工厂。当时越南工人工资只是国内的一半,为美的节约不少成本。更关键的是,越南工厂为美的积累了大量全球运营管理经验,为其日后的全球化扩张奠定基础。
美的泰国TPT工厂。
此后,迎合全球化趋势的政策东风吹来。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佛山制造出海迎来新的重要节点。一批佛山企业前往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开展投资合作,拓展新兴市场的无穷潜力。科达制造就是在此时闯入非洲,凭借和贸易龙头企业森大集团的合资建厂,填补非洲陶瓷空白,成为东非最大建陶供应商之一。
3年后,国际风云突变,贸易摩擦袭来。不少佛山企业遭遇高关税压力,第三股全球布局浪潮席卷而来。不少佛山服装、家具等企业去海外建厂,对冲一步拉高的关税成本,争取更大利润空间。标美服饰、大自然家居、联塑等企业都在2018年后以海外设厂加快了全球布局步伐。
如今,经历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多重变局:全球供应链的阻隔、物流成本飙升、周边国家生产恢复造成订单回流、国内防疫政策调整……更多佛山企业开始考虑以制造业的多点布局来应对不可控风险。在第四次出海浪潮中,佛山制造越战越勇。
向外延伸的制造业“前台”
对海外建厂企业来说,在国外建组装厂、把更多核心制造环节留在国内,是主流选择。
研究中国制造向越南溢出、并著有《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一书的学者施展认为,目前中国制造向海外转移的工序以生产、组装、加工等制造业“前端”工序为主,在海外组装成制成品再销售出去;而作为制造业“后台”的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与庞大规模的熟练工人群体,以及作为制造业“中台”的庞大供应链网络则很难转移出去。
根据南方+的一份抽样调查问卷,已设立、正在设立或计划设立海外基地的佛山样本企业中,近八成企业在海外设立或计划设立的是组装厂或制造厂,其中又以组装厂为主流。
这主要因为,像中国这样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很难在全球其他地区找到或复制。供应链短缺,是海外建厂的最大挑战之一。
如今的海外布局热门地,比如东南亚、非洲等,本身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很多原材料上游产业。在不少国家,钣金卷材、塑料颗粒以及一些机器设备都要从中国运过去。同时,东南亚的采购也并不经济。据《财新》报道,以打印机上的碳带为例,其在越南的单价7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1元)1卷,而这个价格可以在淘宝上买3卷。
因此,在国内把核心零部件和本体造好,再到国外组装,成为更具性价比的做法。
受制于海外供应链影响,星徽精密和新宝股份的海外工厂都以组装为主。星徽在2017年收购了意大利家具零部件公司Donati。彼时意大利和Donati的制造业务都已萎缩,生产成本也高,星徽便在此建起末端组装工序,并借助Donati品牌打开欧洲市场。新宝收购的海外工厂位于印尼,生产生活电器,“当地配套不如中国,能在国内造的零配件我们都在国内做,印尼工厂主要组装,如此才能综合成本最优。”企业负责人表示。
标美缅甸工厂。
哪怕是已经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多年的缅甸,供应链依旧不完整。因为承接的产业集中在最下游的成衣制造环节,缅甸生产仍以来料加工为主。在缅甸建服装厂的佛山企业标美服饰,其蕾丝、花边等原材料仍然全部来自中国。这些原料都需要提前一个半月从国内走海运运往缅甸。
正因如此,很多企业将建组装厂作为海外布局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控的重要一步。一家制造激光切割设备的佛山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正在波兰寻求建厂机会,采取的策略仍是先建组装厂,“这是相对简单的模式,海外布局风险大,步子不能迈太大,要循序渐进。”
重塑海外生态与秩序
全球布局为佛山制造总体带来的潜在增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南方+的调查,海外建厂的佛企业大部分会兼顾本地市场,同时做转口贸易。此外,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新兴市场时,产线建设所需的机械设备、当地缺少的产品制造所需原材料和半成品也需要运过去。调研显示,海外建厂的佛山企业中,约七成企业都需要从佛山进口原材料、零配件或相关生产设备,其中过半企业2023年以来累计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
这意味着,企业的海外布局会对国内中间品的出口贸易释放带动效应。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向东盟出口中间品占对该地区总出口额比例高于55%,由于强劲的中间品需求,2022年中国出口中间品较2021年增长13.8%。从南方+抽样调查来看,大约52%的佛山样本企业出口产品属于中间品和非消费品,比如建材、机械、汽配、电子电气等。其中,就有佛企海外布局建基地的贡献。
全球布局的红利还不止于此。
一些企业通过出海实现价值提升。主打陶瓷出口的欧文莱,自主品牌产品占了出口业务的一半,近年来一直通过拓展产品附加值来攻入欧美等高端市场。2019年,欧文莱和马来西亚企业合资,在当地打造新型生产基地,主推主流趋势瓷砖产品。这一价值提升的探索,对于企业在全球塑造更优的品牌形象,是一股推力。
还有一些企业则在重塑海外产业生态与秩序。与一个多世纪以前下南洋讨生活的华人不同,当下的佛山企业家是带着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出海。他们带来的,往往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知识的外溢。
在美的越南工厂,开展改善周、培育绿带和黑带人员等初级精益探索已经开启。美的对供应商的培育也拉动了越南相关产业链。以注塑行业为例,经过美的带动培养,注塑业从一片荒芜成长为越南最成熟的行业,比钣金等其他加工行业都成熟,成本甚至低于国内。
在科达与旺康陶瓷的非洲工厂,一大批此前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非洲工人学会了焊接、抛光等基本生产技术。两家佛山企业还逐步将自动化设备引入非洲工厂,虽然目前只是最基础阶段,但操作着机械臂的非洲工人已经出现在了工厂。
撰文 吴欣宁
企业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