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供你吃供你穿,你有什么可抑郁的?

广医三院
+订阅

人人都这样上学,怎么就你不开心?

现在吃穿不愁,你还有什么压力?

我们小的时候比你辛苦多了!

怎么这么矫情,我看你是作业太少了?

……

在很多家庭中

其实都发生过上面这些

看似“日常”的对话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

爸妈是孩子永远的依靠

但爸妈口中一些看似无关轻重的话

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

最后一根稻草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主人公英子的母亲是一位单亲妈妈,她把希望都寄托于女儿身上,一直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高压的政策让英子喘不过气,最终,英子患上了中度抑郁,想要跳河轻生。

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儿童心理保健指导师卓菲菲介绍,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占30%。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信号?如何预防?作为家长,您需要了解这些。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有抑郁家族史的孩子更易患病,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离异,缺乏父母的关爱,严厉惩罚,紧张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概率。

此外,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也容易引发抑郁。如孩童亲近的人突发离世,孩子遭遇校园霸凌等。

孩子抑郁的五个信号,家长需警惕!

反抗父母

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温暖。当年龄稍大后,就开始和父母对抗,处处与父母对立。

一般表现为不收拾房间,洗漱慢,吃饭慢,不和父母说话。严重者会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自我封闭,情绪反常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表现沉默寡言,放学放假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交流,有时候不吃饭,有时候能昏睡一整天。不愿意参加任何有趣的活动。

严重者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无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变得内向、偏执、不愿见人,有时又烦躁不安、乱发脾气、容易冲动。

身体暗示

孩子身体上出现不适,头晕、胸闷、恶心、失眠或嗜睡,去医院检查身体无异样。

往往这些症状是在孩子接触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时发生,比如上学、考试等,当脱离这些环境与事件时就会恢复正常。

学习成绩下滑

很难集中精力,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自残、自杀倾向

孩子为了一些小事大发雷霆,摔东西,自残自杀。很多的抑郁患者最开始就是出现自残行为,最后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如何预防抑郁症?

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长要多关心并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过度保护孩子。

同时,父母要避免争吵,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因为不和的家庭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备、抑郁。

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期望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不要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将孩子与别的孩子攀比。

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会使孩子长期处于过大的压力下,导致增加患抑郁或其他行为问题几率。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不要过多在孩子面前展露负面情绪,教会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或事情。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无法自控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疏导,如画画,听音乐,大哭一场等。

注意教育方式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循循善诱,避免打骂孩子。如不注意沟通方式,采取强制命令,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长期自尊心受损的孩子容易自卑,而自卑感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自责、逃避、绝望、抑郁。

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孩子充足规律的睡眠,有研究表明,每晚11点之前睡觉,患抑郁的风险降低40%左右。

可以尝试培养1-2项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如弹琴、跳舞、唱歌等。坚持每天户外活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1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等。

正确认识抑郁症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异常举动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现,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

心理保健指导师卓菲菲介绍,孩子抑郁症的前期会有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易怒,和长辈、老师对着干,离家出走等。这些行为和确实是青春期叛逆很相似,如何区分?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否影响社会功能。

一般来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虽然会与长辈顶嘴,但通常不会耽误学习和影响生活。家长如果不能确定孩子是叛逆期还是抑郁症,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当孩子难过时

爸爸妈妈们

请不要一味地说教

有时候

给他一个拥抱

说一句:你一定很辛苦吧

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请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医学指导

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卓菲菲

(儿童心理保健指导师)

文 | 广医三院

图 | 部分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