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嘉言泽后世——探访广州湛若水莲花书院遗址

南方+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巍巍南香山,斯文千古风。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任南京吏、兵、礼三部尚书的湛若水告假回乡。此时,他已70多岁高龄,准备兴建书院,以备告老还乡后轮流讲学。

当湛若水看到钟灵毓秀的南香山林幽泉碧时,认为这是个读书的圣地。他几次上山筹建莲洞书院(今莲花书院),并写下“兴作夫何为,讲堂开正学”的诗句。

莲花书院鸟瞰图

湛若水将俸禄用于修建书院,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却服食约素,以清如水、明如镜的品德与善行,树立起一廉如水、洁己爱人的典范。

如今,矗立在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南香山东南山麓的莲花书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如斯过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踏足拜访,成为人们追思古圣先贤、感怀清廉文化的精神坐标。

寻先贤足迹 访莲花书院

南香山古称南樵,又名娥眉,湛若水创办的莲洞书院,就在当年的娥眉山上。南香山高434米,莲花书院在大约300米处,依山势而建,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基址分布与湛若水《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中的记载吻合。

经过考古发掘,书院整体布局保存较好,正堂、偏堂、讲堂、门楼等基址清晰可辨,是明代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遗址,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2018年12月,被评为“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之一。因此,增城区政府遵循“最少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提升遗址可观赏性,力图向来访者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明代书院遗址。莲花书院也成为一处可近距离感知岭南文化的空间。

莲花书院遗址俯视图

泉水潺潺、苍翠掩映之间,鸟声清脆,独一座书院静默而伫。远眺莲花书院,整个建筑呈高低不一的五级平台分布,两条小溪在此交汇,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最终通过一条中轴线上的台阶将彼此相连。

“如今杂草丛生的地方,我们依稀还能分辨出一条路,可以想象,这就是当年甘泉先生和门徒上山学习的路。”在这里,留下了明代大儒湛若水致力于教育和讲学的印记。而他本人学养纯厚,襟怀洒落,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教民以俭,力戒奢靡,办学养才,是一代良臣。

湛若水像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增城区新塘镇)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师从明代心学奠基者、名儒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承白沙学派衣钵,在其基础上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创立“甘泉学派”,与王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

湛若水为官36载,转历两京三部,从七品编修升至二品大员。由于他能勤政清廉,谨慎处世所致,也与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有关。在任内他作《心性图说》以教士子,又编撰《圣学格物通》一书,供皇帝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

直言进谏 革除时弊

湛若水始终坚持直言进谏,是一心为民的刚正之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临近不惑之年的湛若水再次参加会试并高中进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任翰林院编修、经筳讲官、侍读等职。在此期间,湛若水接连写下《初入朝豫戒游逸疏》《再论圣学疏》《讲后疏》等章疏,劝诫皇帝要“戒游逸”“勤政亲贤”,施行仁政,凭借“诚”之精神克服“私欲”,以图太平之业。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即位。湛若水被重新起用,获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面对新的皇帝和新的政治局面,湛若水试图一展抱负。回到京师后,向嘉靖皇帝上《初入朝豫戒游逸疏》《再论圣学疏》《进讲后疏》等,就如何治国安民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政治主张。后来,嘉靖皇帝开始疏于朝政,信用道士,迷恋神仙方术。针对此种情况,湛若水写下《乞上下一心同济圣治疏》《乞谨天戒急亲贤疏》等,指出当时朝廷政治混乱局面的根源在于皇帝远贤臣、亲小人,应重新起用有道德、能力强的能臣。

公正无私 以身为范

湛若水始终坚持公平公正,是大公无私的清廉之臣。

正德七年(1512年),湛若水被任命出使安南国(今越南),完成明王朝册封安南王的任务。临别之时,安南国王以金币等礼物私下相赠,湛若水婉言谢绝,作《辞安南国赠物对》以复,道:“赠送金银财物给他人,不如赠送箴言鼓励。国王既已赠言,又何须另外馈赠金物?”湛若水这件至公无私的事迹一时间传为佳话,深得人心。

嘉靖三年(1524年),湛若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在赴任途中他写下《申明学规疏》,明确提出对国子监的改革。他认为大学作为“贤关之地”,必须严明学规,进一步完善国子监管理制度。

湛若水塑像

“示大公以孚生徒”条中,湛若水指出,“南北诸生贫富不齐”,“有势力者”优先选择,学生因贫富差距而被区别对待。针对这类现象,他提倡要以“大公之法”,树立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署材长以备器使”条中,要求对在职人员进行德行、才能等方面的考核,举荐德行才能显著的人才,惩罚贪污受贿、德行有亏之人,以达到赏罚分明、纪律严明的效果。

服食约素 广修书院

湛若水最让人称道的是,其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聚徒讲学。他乐于办学、建书院,四处讲学,尤其在辞官后更是以终日讲学为己任。《明史》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

湛若水为官36年素衣约食,以自己的奉薪创办书院。正德十年(1515年),他服母丧回乡。后向朝廷告病请假,进入西樵山创建大科书院。湛若水把西樵山作为“退居求志之地”,黄宗羲谓其“卜西樵为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兴起者甚众”。其后,无论是任官南京,还是出行扬州,还是在广东,湛若水都广建书院。75岁致仕回乡后,仍大建书院,终年讲学不辍,直至95岁高龄去世。湛若水不仅是中国教育界“尊师重教”的典范,更是廉洁为民的一代仁臣。

莲花书院现状

湛若水平日除简单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俸禄大都花费于购买馆田、赡养四方学者,他创办的书院很多是以自己的俸薪建院,买田地,以租谷维持师生食宿和办学经费,所以称为“馆谷”“精舍”。这些书院分布在广州、南海、惠州、韶州、英德,以及广东地区以外的南京、溧阳、扬州、池州、徽州、福建武夷、湖南衡山等地,得其“馆谷”的书院遍布半个中国。

湛若水一生讲学长达55年,门生弟子达3900多人。他不但长期讲学、办学,还亲自编写教材,编写有《古文小学》《春秋正传》《古本四书训测》《古大学测》《古中庸测》等教材。他亲自制定《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导学生学习和管理日常生活。

时至今日,当人们走进莲花书院——湛若水传道授业的讲学之地,可以看到他一生鞠躬尽瘁、清廉奉公的美好品德,感受他善行嘉言、泽被后世的精神力量。

“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 更多阅读点击这里>>>

【出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

【监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纪委

【统筹】黄学佳 殷剑锋 汤凯锋 胡良光

【撰文】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韩静如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