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情万丈”突击队:风拂湛江肥蚝香 兴产富农齐远航

南方+

“一条虾、一条鱼、一只蚝”——在湛江,生蚝产业与对虾、金鲳鱼产业地位同等重要。湛江生蚝养殖历史悠久,资源条件优越,生蚝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近期,为探寻湛江生蚝产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广东海洋大学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蚝情万丈”队伍,在该校水产学院赵力强教授带领下,来到雷州湾对当地生蚝养殖海湾实地勘察,与当地生蚝养殖企业、合作社深度交流,调研取样,观察了解生蚝的养殖技术及市场规律,探讨地区高品质生蚝生产的发展蓝图。

据当地有多年生蚝养殖经验的蚝农杨小英介绍,当地海湾主要养殖品种为官渡白蚝,多采取蚝排轮养模式,苗种固定于蚝排上置低盐度海区暂养,再转入饵料丰富的高盐度区域进行浮球养殖,保持了合理的养殖密度,待到清明前后蚝熟肉肥即可上市。

团队师生在蚝船上交流探讨  贺屿供图

针对当地生蚝产业仍存在的部分种质老化退化、苗种质量及来源不稳定、环境变化把控困难、机械化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蚝情万丈”团队联合本校多位专家导师研究对比种质、水样和各地养殖模式差异,为当地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在现场,队员们为工人们详细介绍了水质勘测的方法,并采取水样带回进行后续检测分析。

聚焦科技与湛江蚝产业互促双强,团队积极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经研究发现,生蚝壳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可用于改善土质。废弃的生蚝壳经粉碎加工后也有一席“用武之地”——湛江徐闻周边的大片菠萝地属酸性,正好可以利用粉碎的生蚝壳进行土质改良。在团队的指导下,合作企业经过系列处理工艺,将废弃生蚝壳变成土壤改良剂,用于酸性土壤和重金属土壤的改良,让生蚝壳“变废为宝”。

“蚝情万丈”队员为工人讲解水质仪使用方式  贺屿供图

生蚝养殖靠海吃海,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和挑战。针对湛江生蚝季节性的断层养殖特点,团队致力于生蚝新品种引进、研发和推广,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前沿2号”新苗种落户。雷州湾建设高盐海区三倍体生蚝养殖基地适宜开展苗种养殖,团队积极推广“中培-养成-育肥”阶段式养殖模式,支持三倍体和二倍体生蚝轮养,解决了生蚝生产季节性问题,降低了生蚝全过程单海区养殖的养殖风险,有效推动当地生蚝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赵力强教授为队员讲解蚝苗的生长  贺屿供图

依托湛江水产学会,广东海洋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定期召开生蚝产业高峰学术论坛,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企业建立与国内外专家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广东海洋大学为核心的湛江海洋产业产学研联盟——海洋人才储备充足,科技创新研发基础扎实,科技兴海成果显著,已成为广东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集聚地。

此外,团队鼓励当地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并积极申报湛江企业知名品牌,推进品牌创新,推广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养殖标准体系,打响“湛江蚝”品牌,提升“湛江蚝”品牌综合竞争力,为其生蚝优化产业结构,为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蚝产业发展过程中,团队呼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密切关注近岸海域水质,做到“绿色兴农”,让湛江蚝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招牌。

南方+记者 刘稳 

通讯员 贺屿

编辑 林日清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