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率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不孕不育患者群体有何共性?如何从更宏观的视角回应生殖健康难题?
5月8日,中山大学与广东省生殖医院举行揭牌仪式,宣布合作共建“生殖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下称“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践基地”),发挥高校与医疗机构各自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生殖健康开出“大处方”。
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
此次医校合作将带来哪些新机遇?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琪表示,目前高校的公共卫生教育培养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在实践教学领域相对薄弱。“医防融合不足,懂临床医学、精预防医学、会社会治理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她说,此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就是为了合理整合与利用资源,搭建联合教学团队,补齐实践教学短板,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合作,形成稳定长效的产教研融合机制。
实际上,早在2018年,广东省生殖医院就开始与中山大学联合进行生殖流行病学研究。广东省生殖医院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欣宗介绍,近年来,省生殖医院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展1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48篇。此外,省生殖医院专家还参与指导了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学科研究项目与竞赛,为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保障。
广东省生殖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观明说,医校双方将整合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男科学、辅助生殖医学等专业方向师资力量,组建科研团队,围绕生殖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
本次合作为何以生殖流行病学为抓手?生殖健康的“大处方”该怎么开?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解释,与临床治疗关注个体病例不同,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更加注重集合的概念,留意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比如说,一些‘城市病’‘环境病’也会影响生殖健康,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开出的‘小处方’,更要从社会治理角度,开出保障群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处方’。”夏敏说,广东省生殖医院的就诊患者群体提供了丰富的生殖流行病学现场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丰富、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和环境,能够进一步助力提升生殖医学水平、提高人口质量。
南方+记者 陈子阳
通讯员 张璟 蔡佳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